HIV-1抑制剂的研究--Ⅰ.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DAPYs类似物的分子设计、合成与构效关系的研究 Ⅱ.逆转录酶与整合酶双靶点抑制剂DABOs类似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论文 DAPY类似物论文 S-DABO类似物论文 抗HIV-1活性论
论文详情
二芳基嘧啶类化合物(Diarylpyrimidines, DAPY)是一类重要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因其对诸多单突变和双突变耐药病毒株显示出很强抑制活性且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而倍受关注,其中代表性化合物Etravirine (TMC 125)于2008年被FDA批准上市,而新一代DAPY化合物Rilpivirine (TMC278)现处于三期临床正待被批准上市。本论文拟选取Rilpivirine和Etravirine为先导化合物,设计新型的DAPY类目标化合物。首先,采用ONIOM2(B3LYP/6-31(d,p):PM3)计算Dapivirine (TMC 120)与HIV-1 RT的疏水性结合袋(NNIBP)各残基的结合能,结果表明Dapivirine与RT具有两大作用:1)与残基Tys181的π-π堆积作用;2)与残基Lys101形成双氢键。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DAPY类化合物对野生型和耐药型L100I,Y181C和Y188L的2D-QSAR模型。2D-QSAR模型提示一个具有良好活性并能有效抑制耐药病毒株的DAPY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特征:1)由于C-O和C-N键的键长比较相近,故左边连接基原子最好为N或者O;2)左苯环上具有氰基官能团,能增强与残基Tyr181的π-π堆积作用,从而有效制耐药病毒株L100I和Y188L。在2D-QSAR模型和分子对接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75个新型的DAPY类目标化合物。抗HIV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DAPY类目标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其中18个目标化合物抑制HIV-1野生型病毒株活性小于10纳摩尔,其中9个目标化合物抗HIV-1野生型病毒株活性高于依法韦仑,而且所设计的目标化合物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指数,其中化合物1bk的SI值高达18万(EC50=1.6 nM)。通过测试抑制耐药病毒株RES056(103N+181C)揭示大部分萘环C-6位被氰基取代的目标化合物对耐药病毒株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有5个化合物的抑制活性优于依法韦仑(EC50=0.41μM),其中以化合物8bp和8bq抑制活性最高,EC50值分别为0.16μM和0.15μM,且其选择性指数SI大于2.5万。因此,这两个化合物分别命名为FDU-1r和FDU-1t作为临床侯选药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以期开发出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药物。在DAPY类化合物TMC120与RT酶晶体结构中TMC120的药效构象基础上,建立目标化合物的3D-QSAR (CoMFA and CoMSIA)模型。从立体、静电和氢键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所设计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为下一步DAPY类化合物进一步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内容是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双靶点抑制剂DABOs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抗HIV活性研究。基于整合酶抑制剂raltegravir的分子结构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DABOs的结构相似性,设计了一类新型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双靶点抑制剂S-DABOs目标化合物,初步合成了4个双靶点抑制剂S-DABOs目标化合物15a-d和1个对比化合物19。对所设计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双靶点抑制剂S-DABO进行抗HIV-1和HIV-2细胞活性和毒性,以及抗RT酶水平活性测试,其测试活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靶点抑制剂S-DABO抑制RT酶水平很弱,且细胞水平的活性测试表明双靶点抑制剂S-DABO不能有效抑制HIV-1及HIV-2复制。因此,对此类双靶点抑制剂S-DABO化合物还待进一步的设计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DAPY类似物研究进展第10-32页
    第一节 引言第10-20页
        1.1 HIV-1病毒的结构与生命周期第10-11页
        1.2 抗HIV药物研发现状第11-15页
        1.3 HIV-1 RT的结构和功能第15-16页
        1.4 HIV-1 RT的分类第16-17页
        1.5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第17-20页
    第二节 DAPY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第20-26页
        2.1 DAPY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研发历程第20-22页
        2.2 DAPY类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概况第22-26页
        2.3 小结第26页
    参考文献第26-32页
第二章 DAPY类化合物与HIV-1 RT的作用机制及QSAR研究第32-44页
    第一节 Dapivirine与HIV-1 RT作用机制的研究第32-35页
        1.1 模型的建立及其计算方法第32-33页
        1.2 结果与讨论第33-35页
    第二节 DAPY类化合物的2D-QSAR研究第35-42页
        2.1 参数及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7-41页
        2.3 小结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第三章 DAPY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第44-120页
    第一节 引言第44-45页
    第二节 Naph-DAPY类目标化合物的设计第45-49页
    第三节 Naph-DAPY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49-87页
        3.1 Naph-DAPY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第49-5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50-54页
        3.3 实验部分第54-87页
    第四节 Naph-DAPY类化合物抗HIV活性测试与结果讨论第87-106页
        4.1 Naph-DAPY类化合物抗HIV活性测试第87-88页
        4.2 Naph-DAPY类目标化合物抗HIV活性总结第88-106页
    第五节 Naph-DAPY类化合物的3D-QSAR研究第106-116页
        5.1 Naph-DAPY类化合物与RT的作用机制研究第106-108页
        5.2 Naph-DAPY类目标化合物的3D-QSAR研究第108-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0页
第四章 多靶点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进展第120-142页
    第一节 多靶点药物设计的策略第120-122页
    第二节 多靶点HIV药物研究进展第122-137页
        2.1 同靶标多靶点HIV药物第122-129页
        2.2 异靶标多靶点HIV抑制剂第129-136页
        2.3 小结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2页
第五章 RT与IN双靶点抑制剂DABO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第142-154页
    第一节 RT与IN双靶点抑制剂DABO类化合物的设计第142-144页
    第二节 RT与IN双靶点抑制剂DABO类化合物的合成第144-150页
        2.1 RT与IN双靶点抑制剂DABO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第144-145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145-147页
        2.3 实验部分第147-150页
    第三节 双靶点抑制剂DABO类化合物抗HIV活性总结第150-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54-158页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第158-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附录一 目标化合物谱图第161-26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960505,这篇论文共26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80.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3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