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皱纹盘鲍杂交种对土著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及种间渐渗杂交的遗传分析

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论文 西氏鲍(Haliotissieboldii
论文详情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是我国传统的养殖经济贝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未知原因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给皱纹盘鲍的养殖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鲍的养殖业普遍采用从日本引进种鲍同皱纹盘鲍杂交的方法以获得具有优良养殖性状的杂种后代进行养殖。皱纹盘鲍的日本群体和西氏鲍(Haliotis sieboldii Reeve)先后被引种进行杂交,目前在我国养殖最广泛的杂交鲍是皱纹盘鲍的日本群体同中国群体的杂交种。杂交鲍在养殖过程中向野生环境中的渗透会使引进鲍种的遗传物质向皱纹盘鲍的基因库中渗透,从而改变皱纹盘鲍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本研究以皱纹盘鲍的中国群体、日本群体、西氏鲍、以及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的杂交和回交子代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了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的遗传背景,评价了皱纹盘鲍日本群体对中国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并探讨了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的遗传物质在杂种后代中的扩散情况。1.皱纹盘鲍和西氏鲍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和评价本研究利用EST文库筛查法和构建微卫星富集文库PCR扫描法分别发展了12个皱纹盘鲍和18个西氏鲍的微卫星标记。分别利用至少36个皱纹盘鲍和西氏鲍个体对这30个位点进行多态性评价,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从2-13和4-14个不等,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的范围分别为0.2449-0.9311,0.1222-0.8611和0.7364-0.9117,0.3125-0.8571。通过这两种方法的筛查,我们发现:EST文库筛查法是最简便、耗费最低的方法,但是公用数据库中较少的盘鲍EST序列(1476个)和较低含量(3.4%)的微卫星DNA的数量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大规模应用。而本章优化的构建微卫星富集文库筛查法由于自身的高效低耗等优点成为大量筛选微卫星标记的最好选择。2.引进的皱纹盘鲍日本群体对中国群体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广泛养殖引进的日本皱纹盘鲍同中国群体的杂交鲍。这一系列的养殖行为,包括引种杂交以及频繁的苗种交换等都使土著种群的遗传完整性和持续性遭到威胁。本研究利用7个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和411个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位点(AFLP)评估了皱纹盘鲍日本群体对中国群体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了日本皱纹盘鲍的基因向本地皱纹盘鲍基因池中渐渗的强有力证据:贝叶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被检测的四个群体163个样本中,高达84.1%的个体都为杂交子。其中,大连、烟台和青岛地区的所有个体都是杂交子而荣成地区杂交种的比例较低(38.0%),据推测这个结果跟这些地区的养殖模式(例如网箱养殖vs底播增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由频繁的引种和杂交而导致的遗传污染已经对土著种群的基因池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鉴于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这些遗传资源的鉴别、保护和利用。3.皱纹盘鲍和西氏鲍优良杂交种的培育我们利用国内本地皱纹盘鲍和从日本引进的西氏鲍为材料,采用渐渗杂交的策略建立了多代杂交鲍群体,研究了皱纹盘鲍和西氏鲍种间杂交的生物学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杂交以及选育的进行,杂交后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变态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接近普通杂交鲍的水平。在稚鲍及成鲍阶段的生长速率和度夏阶段(高水温阶段)的存活率相对于普通杂交鲍也具有显著的优势。30-180日龄的自繁群体Ⅰ的壳长增长速率相对于普通杂交鲍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壳长生长优势率在10.03%-14.31%之间,而自繁群体Ⅱ代的优势率在10.96%-15.68%之间。相对于普通杂交鲍,自繁群体Ⅰ代在3个度夏阶段存活率的优势率为20.0%-39.2%,自繁群体Ⅱ代在2个度夏阶段存活率的优势率达到25.8%-39.1%。4.皱纹盘鲍和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的遗传学分析1)对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进行了常规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的分析。结果表明,西氏鲍、皱纹盘鲍及其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核型均为2n=20m+16sm,NF=72。利用GISH方法对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幼虫进行了染色体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超过80%的分裂相都含有36条染色体。利用皱纹盘鲍基因组探针作杂交时,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子代分裂相中所有36条染色体均被稳定的涂染上信号,利用西氏鲍基因组探针作杂交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染色体丢失、断裂及重组等现象,也没有单倍型的染色体分裂相(n=18)出现。2)利用14个微卫星位点,对皱纹盘鲍(HD)、西氏鲍(HS)、杂交子Ⅰ代(SDF1)、同皱纹盘鲍回交子Ⅰ代(SDBC1)和回交子Ⅱ代(SDBC2)五个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HD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HS群体丰富,HD群体在所有的14个位点上共扩增得到195个等位基因,而HS群体共扩增得到120个等位基因。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和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892、0.7389和0.3588、0.7806。遗传学分析均显示HD和HS群体之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1935)。本研究还显示所有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介于HD和HS群体之间,随着杂交以及之后同皱纹盘鲍群体的两代杂交,SDF1、SDBC1和SDBC2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逐渐增加,在统计学上同HS群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HD群体之间的分化不明显。本研究还显示通过SDF1同皱纹盘鲍群体的杂交,后代SDBC1的遗传多样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随着代数的增加,后代(SDBC2)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增加不明显。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13-31页
    第一节 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第13-16页
        1.1.1 杂交育种的基本原理第13-14页
        1.1.2 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假说第14-16页
    第二节 杂交育种在海洋贝类中的研究与应用第16-18页
    第三节 鲍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第18-22页
    第四节 鲍的养殖模式探究第22-24页
        1.4.1 封闭性水体的养殖模式第22-23页
        1.4.2 开放性水域的养殖模式第23-24页
    第五节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第24-28页
        1.5.1 分子标记的主要种类第24-27页
        1.5.2 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育种的应用第27-28页
    第六节 杂交种对自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第28-31页
第二章: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第31-62页
    第一节 从 EST 文库中筛选盘鲍的微卫星标记第32-39页
        2.1.1 实验材料第32页
        2.1.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2.1.3 实验结果第35-37页
        2.1.4 讨论第37-39页
    第二节 富集文库-PCR 扫描法筛选西氏鲍的微卫星标记第39-51页
        2.2.1 实验材料第39页
        2.2.2 实验方法第39-45页
        2.2.3 实验结果第45-49页
        2.2.4 讨论第49-51页
    第三节 特异性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及其在杂交育种中的应用第51-62页
        2.3.1 实验材料第51页
        2.3.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2.3.3 实验结果第52-56页
        2.3.4 讨论第56-62页
第三章:杂交鲍的养殖对皱纹盘鲍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第62-99页
    第一节 皱纹盘鲍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分化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第63-86页
        3.1.1 材料和方法第63-69页
        3.1.2 实验结果第69-83页
        3.1.3 讨论第83-86页
    第二节 皱纹盘鲍杂交子的鉴定及种质资源评价第86-99页
        3.2.1 材料和方法第86-88页
        3.2.2 实验结果第88-94页
        3.2.3 讨论第94-99页
第四章:皱纹盘鲍与西氏鲍优良杂交种的培育第99-113页
    4.1 材料及方法第100-104页
        4.1.1 亲本来源及培育第100-101页
        4.1.2 人工催产授精及培育第101页
        4.1.3 杂交良种培育的具体技术路线第101-102页
        4.1.4 数据的测量第102-103页
        4.1.5 数据分析第103-104页
    4.2 结果第104-110页
        4.2.1 杂交子Ⅰ代群体在幼、稚鲍期的生产性状第104-105页
        4.2.2 回交子Ⅰ代群体在幼、稚鲍期的生产性状第105-106页
        4.2.3 回交子Ⅱ代群体在幼、稚鲍期的生产性状第106-107页
        4.2.4 自繁选育Ⅰ代群体在幼、稚鲍期的生产性状第107-108页
        4.2.5 自繁选育Ⅰ代群体在高温(度夏)期的生长速率及存活率第108-109页
        4.2.6 自繁选育Ⅱ代群体在幼、稚鲍期的生产性状第109-110页
        4.2.7 自繁选育Ⅱ代群体在高温(度夏)期的生长速率及存活率第110页
    4.3 讨论第110-113页
第五章: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的遗传学分析第113-143页
    第一节 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第113-127页
        5.1.1 材料与方法第114-116页
        5.1.2 实验结果第116-126页
        5.1.3 讨论第126-127页
    第二节 皱纹盘鲍、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的分子遗传学分析第127-143页
        5.2.1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第127-129页
        5.2.2 实验结果第129-141页
        5.2.3 讨论第141-143页
第六章 本研究总结及展望第143-146页
    6.1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第143页
    6.2 杂交鲍的养殖对皱纹盘鲍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第143-144页
    6.3 皱纹盘鲍和西氏鲍优良杂交种的培育第144-145页
    6.4 皱纹盘鲍和西氏鲍及其杂交和回交子代的遗传学分析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5页
本文作者简介第155-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156-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909,这篇论文共15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7.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