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路梆子研究

北路梆子论文 地方戏论文 声腔体制论文 演出团体论文 保护措施论文
论文详情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亦称“雁剧”。形成于清初,主要流行于晋北、内蒙古、陕北、冀西北一带。建国前,当地人称之为“大戏”、“梆子戏”或“代州梆子”,与中路梆子区别时称“上路调”;晋中、晋南人称“北路戏”;省外或泛称“山西梆子”,或专称“代州梆子”;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始定名为“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三大流派。即以忻、代二州为中心包括整个内长城以南地区的“代州道”(俗称“小北路”);以大同为中心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云州道”(俗称“大北路”);以蔚县为中心包括原察哈尔和河北西北部地区的“蔚州道”(俗称“东路调”)。今“蔚州道”已绝迹。晋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所造就的民风民性,必然对北路梆子的形成产生影响。明末清初,晋北已有多个原生戏曲剧种存在且活动频繁。晋北繁剧的现象为北路梆子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而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崇拜及民俗活动(主要是庙会)亦为北路梆子的形成营造了现实的社会氛围。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北路化的结果,此过程之完成至迟不晚于清雍正到乾隆间(1723—1795)即十八世纪中后叶。关于山陕梆子北传之路径有“移民说”、“官路说”、“军路说”、“商路说”等诸多提法,其中“商路说”最具可能性。北路梆子源出晋北忻代地区,三大支派之形成为其流播之嚆矢。以“小北路”为主流的剧种整体流播状况可分为形成发展期、鼎盛期及恢复期三个历史阶段。北路梆子借助商路得以在内蒙古、张家口等地流播。最终形成了以“小北路”为主线,内蒙古及张家口等地为副线的双线交织发展格局。北路梆子剧目中所反映出的理念,与晋北当地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而又微妙的关系。其文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基本可分为“尚武精神”的高扬;“君明臣贤、忠胜奸消”的政治理想;“英雄发迹”的功名心;“忠孝节义”观念的颂扬四类。科班是旧时戏曲演员的主要来源路径。北路梆子科班主要集中于晋北及内蒙古两地。职业班社主要集中在晋北、内蒙古及蔚县三个区域内活动。戏班的流动演出,直接带动了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剧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票社,亦是北路梆子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北路梆子的表演体制与其它梆子戏剧种基本相同。脚色行当是中国传统戏剧塑造人物的核心手段,其“空框”特征为戏剧刻画人物提供了特殊的空间。舞台美术是“场上之剧”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共同促使戏剧由“现实”向“非现实”转化。地方戏之所以称之为地方戏,最重要的两点就是该地区别于它地的地方方言及其特有的音乐体制建构。北路梆子的剧种声腔,包括语言、唱腔、曲牌、板式、乐队五部分内容。对声腔的研究,凸显了北路梆子“这一个”的美学特征。剧团是演出的主要载体。剧团与剧种之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剧团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剧种的安危。北路梆子国营剧团目前只有3个,且普遍境遇不佳;民营剧团共有7个,均在忻州。民营团与国营团形成事实上“拼抢”市场份额的局面,而非合作共赢。从“他者的”视角对剧团的生存状态作出研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忻州及大同已就此出台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建议或方案,但面临着诸多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本论文就北路梆子保护提出七点建议及措施,认为应该对该剧种之前景抱有忧患意识,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契机,尽快走出“戏曲普遍不景气”的怪圈,摆脱“博物馆艺术”的厄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4-20页
    第一节 选题缘起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15-17页
    第三节 论文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第17-20页
第一章 生成场域第20-40页
    第一节 晋北地理环境第20-25页
        一、土壤贫瘠,鲜事商贾第20-21页
        二、好勇任侠,重武轻文第21-22页
        三、三关险要,战略要冲第22-23页
        四、驿道纵横,交通便捷第23-25页
    第二节 晋北演剧状况第25-29页
        一、赛戏第25-26页
        二、晋北秧歌第26-27页
        三、晋北道情第27-28页
        四、耍孩儿第28页
        五、河曲二人台第28-29页
    第三节 晋北演剧成因探析第29-40页
        一、民俗信仰与演剧第29-37页
        二、晋北庙会与演剧第37-40页
第二章 生成年代及流派考论第40-54页
    第一节 生成年代补考第40-47页
    第二节“三大”流派形成及内蒙古“西路调”释疑第47-52页
    第三节 北路梆子名称之异变考第52-54页
第三章 源流辨析第54-68页
    第一节 移民说第54-56页
    第二节 军路说第56-59页
    第三节 官路说第59-60页
    第四节 商路说第60-68页
        一、盐路第60-61页
        二、茶路第61-62页
        三、粮路第62-64页
        四、布商第64-68页
第四章 流播考述第68-92页
    第一节 在晋北的流播第68-81页
        一、形成发展期第68页
        二、鼎盛期第68-76页
        三、恢复期第76-81页
    第二节 在张家口的流播第81-83页
        一、同治年间至光绪中叶第82页
        二、光绪中叶至末叶第82页
        三、宣统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第82-83页
        四、抗日战争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83页
    第三节 在蔚县的流播第83-85页
    第四节 在内蒙古的流播第85-92页
        一、北路梆子的传入第85-88页
        二、北、中路梆子的交锋第88-89页
        三、建国后的发展第89-92页
第五章 剧目剧本第92-110页
    第一节 传统剧目概述第92-96页
        一、剧目丰硕,思想驳杂第92-94页
        二、同源异流,相互借鉴第94-96页
    第二节 传统剧本分析第96-110页
        一、“尚武精神”的高扬第96-101页
        二、“君明臣贤、忠胜奸消”的政治理想第101-103页
        三、“英雄发迹”的功名心第103-105页
        四、“忠孝节义”观念的颂扬第105-110页
第六章 科班、班社及票社第110-124页
    第一节 科班第110-113页
        一、晋北科班第110-111页
        二、内蒙古科班第111-113页
    第二节 班社第113-121页
        一、晋北班社第113-115页
        二、内蒙古班社第115页
        三、蔚县班社第115-121页
    第三节 票社第121-124页
        一、忻州座腔班第121页
        二、大同座腔班第121页
        三、南茹子弟班第121-122页
        四、内蒙王府票社第122-124页
第七章 表演体制第124-140页
    第一节 脚色行当第124-128页
        一、脚色行当分工第124-126页
        二、特殊身段谱及舞台特技第126-128页
    第二节 舞台美术第128-140页
        一、服饰衣箱第128-131页
        二、砌末道具第131页
        三、脸谱第131-136页
        四、化妆第136-137页
        五、检场人与二道幕式布景第137-140页
第八章 声腔体系第140-182页
    第一节 方言及音韵第140-145页
        一、“方音润腔,音随地改”第140-142页
        二、音韵系统第142-145页
    第二节 打击乐第145-153页
        一、锣鼓字谱第145页
        二、武场的乐器配置与组合第145-146页
        三、锣鼓点儿的感情处理第146-147页
        四、鼓板的指挥与“底号”第147-148页
        五、锣鼓点儿的分类第148页
        六、打击乐的实际运用第148-153页
    第三节 唱腔体系第153-169页
        一、唱词格式第154-155页
        二、调高、音域、音阶、调式第155-156页
        三、板式构成第156-160页
        四、曲牌音乐第160-169页
    第四节 文、武场及乐队编制第169-179页
        一、乐器的结构、性能及演奏法第169-176页
        二、乐队编制第176-177页
        三、场面布局第177-179页
    第五节 唱腔曲式分析第179-182页
第九章 演出团体生存现状考察及对策第182-214页
    第一节 国营剧团生存现状考察第182-194页
        一、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现状第182-184页
        二、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现状第184-185页
        三、国营剧团处境维艰原因探析第185-194页
    第二节 民营剧团生存现状考察第194-202页
        一、人员构成第195页
        二、收入情况第195-200页
        三、演出情况第200-201页
        四、启示第201-202页
    第三节 重构语境: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之反思第202-214页
        一、大同市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方案第203-206页
        二、忻州市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建议第206-208页
        三、保护和发展北路梆子的建议及措施第208-214页
结语第214-218页
致谢第218-220页
参考文献第220-226页
附录第226-310页
    附录A:晋北演剧民俗一览表第226-235页
    附录B:北路梆子传统剧目一览表 以“大北路”为例第235-241页
    附录C:梅琳北路梆子民营剧团2011年演出记录第241-251页
    附录D:北路梆子艺人小传第251-273页
    附录E:各艺校北路梆子专业招生名单第273-279页
    附录F:相关文件第279-283页
    附录G:剧团工资表第283-295页
    附录H:《算粮》谱例第295-31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第31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2711,这篇论文共31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9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