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临边环形成像仪性能评价及辐射定标研究
临边环形成像仪论文 大气遥感论文 性能评价论文 空间分辨率论文 极化效应论文 波长定标论文 辐射定标
论文详情
天基大气临边遥感是目前最热门的探测方式,它有效地兼顾了天底观测方式的高空间覆盖范围和掩日/掩月观测方式的高精度和高垂直分辨率优点,在任务上体现出多样性,在时间上则能连续探测。地球临边环形成像仪正是这样一种遥感仪器,它能实时给出多方位的大气临边光谱散射信息,同时兼顾星下点10°视场的天底观测数据。这种多方位、双视场提供大气遥感探测数据的全新探测方式,在国际上是首创。本文在863项目支持下,依据未来空间平台上对地球临边大气探测的应用指标要求,分别研制出140°~146°超大视场紫外临边环形成像仪和可见临边环形成像仪系统,共6个工作波段。每套环形成像仪均由光、机、电及数据处理系统组成,光学单元包括12棱锥反射器、滤光片单元、透镜单元以及CCD探测器单元。根据地球临边大气紫外-可见光谱辐射特性、紫外/可见光学元件光谱传输特性,利用Zemax软件进行光学设计及仿真计算,设计出满足技术指标要求且可实现的环形成像仪系统。根据系统结构特点,研究了系统集成方法,集成的试验样机达到了技术指标要求。多年来,国内在空间遥感仪器研制方面蓬勃发展,相应的紫外光谱类、可见-红外成像及成像光谱类仪器检测和定标等方面基础雄厚。而紫外成像和成像光谱仪器研制尚属起步阶段,其性能评价及辐射定标国内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140°~146°超大视场检测与定标成为本项目的技术难点。本论文针对试验样机设计、性能评价及辐射定标,开展了如下的研究:1.构建了紫外空间分辨率测试装置,验证了试验样机水平及垂直方向空间分辨率满足技术指标要求;2.利用高稳定性、可调节式紫外积分球,配备相应设施,对仪器某一积分时间下的线性和不同积分时间下的线性关系进行研究,确定了仪器正确响应的范围以及不同积分时间下的换算公式;3.分析并推导出遥感仪器信噪比的计算公式,基于已知太阳高度角和地球临边高度下大气光谱辐亮度以及试验样机光学系统的光谱传输特性,估算了试验样机各通道的信噪比,实际验证其大小,为后续项目设计提供了依据;4.开展了环形成像仪极化效应的研究,发现干涉滤光片是产生该成像系统偏振效应的主要因素,对后续干涉滤光片技术指标要求提供了新的依据;5.构建一台紫外/可见波长定标及相对光谱响应度测试装置,有效解决了传统波长定标方法对波段或者能量方面的限制,试验样机波长定标精度达到±0.5nm;6.通过分析环形成像仪超大视场辐亮度定标的难点,提出一种视场分割的定标方式,利用开口直径Ф1.5m的可见积分球对可见环形成像仪进行全视场及分割视场光谱辐亮度响应度定标研究,验证了分割视场定标的可行性,从而利用该方法完成了紫外环形成像仪光谱辐亮度的标定;7.研究构建了环形成像仪几何定标专用设备,确定出像面有效区域与方位角的一一对应关系。地球临边环形成像仪的设计思想使我国天基紫外/可见临边探测在高度以及精度方面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试验样机的成功研制,为下一步正式样机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29页 |
1.2.1 国外发展情况 | 第14-27页 |
1.2.1.1 天底观测方式 | 第14-18页 |
1.2.1.2 掩日/掩月观测方式 | 第18-20页 |
1.2.1.3 临边观测方式 | 第20-27页 |
1.2.2 国内发展情况 | 第27-29页 |
1.2.3 论文研究意义 | 第29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9-33页 |
第2章 环形成像仪设计及系统集成 | 第33-57页 |
2.1 地球临边大气光谱辐射特性 | 第34-36页 |
2.2 成像探测器选择 | 第36-37页 |
2.3 仪器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 第37-40页 |
2.3.1 视场角 2ω | 第37-38页 |
2.3.2 有效焦距 f′ | 第38-39页 |
2.3.3 相对孔径 D/f′ | 第39-40页 |
2.4 光学系统设计 | 第40-48页 |
2.4.1 熔石英透镜组设计 | 第41-45页 |
2.4.2 反射锥结构设计 | 第45-47页 |
2.4.3 光学仿真结果 | 第47-48页 |
2.5 试验样机结构设计 | 第48-49页 |
2.6 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 | 第49-50页 |
2.7 系统集成技术研究 | 第50-54页 |
2.7.1 前置反射锥镜集成技术 | 第51页 |
2.7.2 透镜组与反射锥镜组对心技术 | 第51-54页 |
2.8 环形成像仪试验样机 | 第54-56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3章 环形成像仪性能评价 | 第57-79页 |
3.1 空间分辨率 | 第57-63页 |
3.1.1 CCD 探测器 Nyquist 频率 | 第59-60页 |
3.1.2 熔石英透镜组目视分辨率 | 第60页 |
3.1.3 系统空间分辨率 | 第60-63页 |
3.2 系统线性度 | 第63-67页 |
3.2.1 同一积分时间下的线性 | 第64-65页 |
3.2.2 不同积分时间下的线性对应关系 | 第65-67页 |
3.3 系统信噪比 | 第67-72页 |
3.3.1 光学系统光谱辐射传输特性 | 第67-68页 |
3.3.2 整机信噪比分析和估算 | 第68-71页 |
3.3.3 信噪比验证 | 第71-72页 |
3.4 极化性能研究 | 第72-76页 |
3.5 综合性能评价结果 | 第76-7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环形成像仪辐射定标研究 | 第79-127页 |
4.1 环形成像仪试验样机波长定标 | 第79-89页 |
4.1.1 波长定标装置 | 第81-84页 |
4.1.2 试验样机波长定标 | 第84-86页 |
4.1.3 试验样机相对光谱响应度 | 第86-89页 |
4.2 环形成像仪试验样机辐亮度定标研究 | 第89-116页 |
4.2.1 定标光源的选择 | 第90-91页 |
4.2.2 积分球开口高精度光谱辐亮度传递 | 第91-98页 |
4.2.3 环形成像仪辐亮度定标 | 第98-113页 |
4.2.3.1 可见环形成像仪中心视场定标 | 第99-101页 |
4.2.3.2 可见环形成像仪临边环形分视场和全视场定标比较 | 第101-109页 |
4.2.3.3 紫外环形成像仪分割视场定标 | 第109-111页 |
4.2.3.4 单波长绝对光谱响应度计算仪器辐亮度响应度 | 第111-113页 |
4.2.4 环形成像仪定标不确定度分析 | 第113-116页 |
4.3 环形成像仪试验样机几何定标 | 第116-124页 |
4.3.1 环形成像仪像面有效区 | 第117-121页 |
4.3.2 有效区方位角标定 | 第121-124页 |
4.4 西藏羊八井试验 | 第124-12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5.1 结论 | 第127-129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9页 |
5.3 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7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137-139页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第139-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
ABS552417,这篇论文共14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
42.6。
不是会员,
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
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
71。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