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用纳豆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纳豆芽孢杆菌论文 豆粕论文 微生态制剂论文 分子鉴定论文
论文详情
纳豆属功能食品,纳豆菌是农业部批准的可用于饲料的微生物菌种之一。本文进行了纳豆菌的分离鉴定、筛选:研究了以豆粕为主要原料,生产纳豆菌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工艺,并进行了发酵产物的营养和功能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试及中试产品的动物喂养试验,得到以下结果: (1)菌株分离和分子鉴定。共分离了7个菌株,对其中4个菌株natto 1,3,4,6和标准菌株natto 0做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所测菌株与GenBank报道的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ubsp.Natto(AY608741) 16S rDNA同源性达到99%,表明属纳豆芽孢杆菌。 (2)菌株筛选。通过菌株对温度、pH和通气的耐受性进行筛选。结果显示不同菌株间耐热、耐酸、耐缺氧差异显著,其中菌株4综合性能最佳,适合作为生产菌株。通过对纳豆菌生存性能观察,发现该菌对胆盐有较强的耐受性,对青霉素敏感,且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 (3)固体发酵和干燥工艺。固体发酵生长曲线图表明发酵16h时纳豆菌数达到高峰。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当豆粕含水量60%,浸泡水pH 6.5,添加NaCl0.30%,葡萄糖5%,明胶5%时较适合纳豆菌生长:发酵豆粕与玉米粉的适宜配比为1:1;产品在65℃以下,60min以内干燥活菌数变化不显著,75℃以上的高温处理会导致活菌数显著下降。 (4)豆粕发酵过程中营养功能成分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酸性蛋白酶酶活和肽的含量提高,其中酸性蛋白酶酶活在发酵12h时含量达到最高,肽含量在发酵14-16h时达到最高。发酵后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经过16h发酵,部分蛋白质降解,使培养基中增加了分子量介于2561~4000的肽类,绝大部分肽的分子量由发酵前的1100降低至800以下。 (5)产品的中试、营养评价和动物试验。按照优化得到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中试,中试产品的纳豆菌含量为7.5×108cfu/g,高于农业部标准(1×108cfu/g)。与发酵前相比,产品的肽、VB2和吡啶二羧酸的含量均有大幅度提高。饲料中添加2kg/t的中试产品后,能使仔猪日增重增加53.56%,料重比降低20.82%;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仔猪肠道大肠杆菌,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生长。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第11-17页
    1.1 国内外微生态制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1-14页
        1.1.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第11页
        1.1.2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历史第11页
        1.1.3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现状第11页
        1.1.4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及其特点第11-12页
        1.1.5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第12-13页
        1.1.6 微生态制剂的饲喂效果第13-14页
        1.1.7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方向第14页
    1.2 研究纳豆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目的和意义第14-16页
        1.2.1 纳豆芽孢杆菌及其制品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2.2 纳豆芽孢杆菌的功能及应用第15页
        1.2.3 本课题的意义第15-16页
    1.3 试验内容简介第16-17页
第二章 纳豆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第17-31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材料、试剂和设备第17-18页
        2.2.1 材料和试剂第17-18页
        2.2.2 设备第18页
    2.3 试验方法第18-21页
        2.3.1 菌株分离和初筛第18-19页
        2.3.2 模板制备第19页
        2.3.3 16s rDNA的PCR扩增第19页
        2.3.4 PCR产物的纯化第19-20页
        2.3.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和转化第20页
        2.3.6 16s rDNA基因片段与克隆质粒pUCm-T连接第20页
        2.3.7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0页
        2.3.8 PCR初步检测阳性克隆第20页
        2.3.9 碱裂解法少量提取质粒第20-21页
        2.3.10 酶切鉴定阳性克隆第21页
        2.3.11 16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第2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1-29页
        2.4.1 菌种生长性状第21-22页
        2.4.2 菌株序列扩增第22页
        2.4.3 克隆与筛选第22-23页
        2.4.4 16S rDNA序列测定及分析第23-24页
        2.4.5 同源性分析第24-28页
        2.4.6 分子进化第28-29页
    2.5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纳豆芽孢杆菌的筛选第31-42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材料、试剂和设备第31页
        3.2.1 针对不同指标进行纳豆菌菌株筛选所需的材料、试剂和设备第31页
        3.2.2 纳豆菌的生存性能研究所需的材料、试剂和设备第31页
    3.3 试验方法第31-33页
        3.3.1 针对不同指标进行纳豆菌菌株筛选第31-32页
        3.3.2 纳豆菌的生存性能研究第32-3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3.4.1 针对不同指标进行纳豆菌菌株筛选第33-39页
        3.4.2 纳豆菌的生存性能研究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3.5.1 针对不同指标进行纳豆菌菌株筛选第40-41页
        3.5.2 纳豆菌的生存性能研究第41-42页
第四章 纳豆芽孢杆菌制剂固体发酵和干燥工艺研究第42-49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材料、试剂和设备第42页
    4.3 试验方法第42-44页
        4.3.1 种子液培养第42页
        4.3.2 固体发酵第42页
        4.3.3 纳豆菌活菌数的检测第42-43页
        4.3.4 固体发酵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3页
        4.3.5 豆粕浸水量的确定第43页
        4.3.6 豆粕浸泡水pH的确定第43页
        4.3.7 NaCl添加量的确定第43页
        4.3.8 碳源的确定第43页
        4.3.9 氮源的确定第43页
        4.3.10 发酵产物中载体玉米粉添加量的确定第43-44页
        4.3.11 产品干燥温度与时间对纳豆菌的影响第44页
        4.3.12 数据分析第44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4-48页
        4.4.1 豆粕培养基中纳豆菌的生长曲线第44页
        4.4.2 豆粕培养基含水量对纳豆菌生长的影响第44-45页
        4.4.3 酸碱度对纳豆菌生长的影响第45页
        4.4.4 NaCl添加量对纳豆菌生长的影响第45页
        4.4.5 添加碳源对纳豆菌生长的影响第45-46页
        4.4.6 添加氮源对纳豆菌生长的影响第46页
        4.4.7 载体玉米粉添加量对产品中纳豆菌的影响第46页
        4.4.8 干燥温度和时间对产品中纳豆菌的影响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豆粕发酵过程中营养功能成分的变化第49-55页
    5.1 引言第49页
    5.2 材料、试剂和设备第49页
        5.2.1 材料和试剂第49页
        5.2.2 设备第49页
    5.3 实验方法第49-51页
        5.3.1 酸性蛋白酶含量测定第49-50页
        5.3.2 蛋白质含量测定第50页
        5.3.3 肽含量测定第50-51页
        5.3.4 肽分子量分析第51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51-54页
        5.4.1 酸性蛋白酶含量的动态变化第51-52页
        5.4.2 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第52页
        5.4.3 肽含量的动态变化第52-53页
        5.4.4 肽分子量分析第53-54页
    5.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六章 产品中试、营养评价和动物实验第55-62页
    6.1 引言第55页
    6.2 材料、试剂和设备第55-56页
        6.2.1 产品的中试所需的材料、试剂和设备第55页
        6.2.2 中试产品成分分析所需的材料、试剂和设备第55页
        6.2.3 中试产品的动物实验所需的材料、试剂和设备第55-56页
    6.3 试验方法第56-58页
        6.3.1 产品的中试第56页
        6.3.2 产品成分分析第56-57页
        6.3.3 产品动物实验第57-58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58-60页
        6.4.1 中试产品成分分析第58页
        6.4.2 动物试验中仔猪的日增重、料重比第58-59页
        6.4.3 肠道菌群的检测第59-60页
    6.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七章 结果与展望第62-64页
    7.1 结论第62-63页
    7.2 展望及存在的问题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个人简介第6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679721,这篇论文共6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0.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