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蜀黍属(Zea)tb1基因与22kD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比较基因组学论文 大刍草论文 玉米论文 驯化论文 tb1论文 22-kD醇溶蛋白论文
论文详情
大刍草是与玉米亲缘关系最近的野生祖先,和玉米同属于玉蜀黍属,但是在外观上两者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如何在短短一万年内将大刍草驯化成外观上截然不同的栽培玉米,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本论文选择了2个染色体位点,玉米驯化的重要基因tb1(teosinte branched1),以及典型的簇状分部的22kD醇溶蛋白基因家族,在玉米和大刍草间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从而研究玉米的驯化与进化。tb1基因编码了一个TCP家族的转录因子,它控制了玉米的分蘖数和穗形态。在玉米中,tb1基因在腋分生组织和雄蕊原基中相对大刍草有较高的表达,从而抑制了对应组织的生长发育,造成玉米和大刍草的形态差异。以往研究发现tb1基因的驯化区域位于编码区上游58-69kb处,其中58-64kb控制了穗形态而64-69kb控制了分蘖,但驯化的具体位点并不清楚。本研究结合比较基因组学和关联分析,揭示了tb1基因的驯化位点。首先,我们对玉米、高粱、水稻和二穗短柄草在tb1上游的保守非编码序列(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s, CNSs)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CNSs位于tb1上游58-72kb处,暗示该区域可能对tb1调控有重要作用。其次,我们从BAC文库中分离并测序了玉米Yu87-1、W22自交系,以及一年生大刍草和多年生大刍草的tb1区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一年生大刍草和玉米高度保守,而多年生大刍草和玉米则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LTR反转座子插入造成。在上游调控区域(58-69kb),发现了两个主要差异可能与tb1驯化相关,一个为玉米tb1上游58.8kb处的LTR反转座子插入,另一个为玉米tb1上游64.5kb处的MITE类型的DNA转座子插入。随后我们在539个玉米品种和189个大刍草品种中对这两个转座因子进行了检测,发现它们的插入与玉米表型紧密关联。最后我们挑选了玉米和大刍草品种,对整个调控区域进行扩增并测序,经过序列比对排除了其它SNP或InDel作为驯化位点的可能性。由此证明,玉米tb1基因上游58.8kb处的LTR反转座子插入和64.5kb处的MITE插入,分别上调了tb1在雄蕊原基和腋分生组织中的表达,导致了tb1基因的驯化。22kD醇溶蛋白是玉米籽粒中主要的储藏蛋白,由一个基因家族编码,在玉米基因组中的分布为一个基因簇和一个单独的拷贝(fl2),是研究基因家族扩增和进化的优良模型。本实验室前期对玉米、高粱和薏苡的22kD醇溶蛋白基因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进行了预测。本研究从一年生大刍草和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BAC文库中筛选22kD醇溶蛋白基因,分别得到了22和40个阳性单克隆。使用基因簇两侧标记引物对所有克隆进行鉴定,同时结合指纹图谱和DNA杂交图谱,对BAC克隆在基因簇中的覆盖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一年生大刍草和多年生大刍草中都筛选到了两个22kD醇溶蛋白基因簇,基因簇的长度在200-300kb间,并且基因簇两侧都有直系同源标记CR2和CRa。对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中的5个BAC克隆进行初步测序,并对fl2区域进行了比较分析。在fl2区域,玉米和多年生大刍草间的同源序列仅占28%,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LTR反转座子插入以及后续的染色体重组,与tb1区域类似。本研究揭示了玉米tb1基因的驯化是由于两个转座因子的插入,说明转座因子在玉米的进化过程中不仅仅扩张了基因组,同时也对基因的表达调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22kD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的筛选鉴定,预测了基因簇的基本情况,为研究22kD醇溶蛋白基因家族在玉蜀黍属中的进化奠定了基础;首次分离测序了大刍草大片段基因组序列,并与玉米进行比较分析,丰富了我们对玉蜀黍属基因组以及基因组进化的认识。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1页
    1.1 比较基因组学第14-17页
        1.1.1 比较图谱第14-16页
        1.1.2 微观共线性(Microcolinearity)第16-17页
    1.2 玉米的进化第17-27页
        1.2.1 玉米的驯化第17-19页
        1.2.2 玉米的四倍体起源第19-20页
        1.2.3 玉米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第20-27页
    1.3 tb1 基因研究进展第27-28页
        1.3.1 tb1 基因的克隆第27-28页
        1.3.2 tb1 基因调控第28页
    1.4 22kD 醇溶蛋白研究进展第28-29页
        1.4.1 22kD 醇溶蛋白第28-29页
        1.4.2 22kD 醇溶蛋白的进化第29页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1-48页
    2.1 材料第31-36页
        2.1.1 植物材料第31页
        2.1.2 细菌人工染色体文库第31页
        2.1.2 相关DNA 序列的获取和提交第31-32页
        2.1.3 玉米和大刍草群体DNA 样品第32页
        2.1.4 载体,菌株和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第32页
        2.1.5 引物第32-35页
        2.1.6 PCR 扩增体系第35-36页
    2.2 实验方法第36-48页
        2.2.1 植物基因组抽提第36-37页
        2.2.2 BAC 文库的扩增与保存第37页
        2.2.3 筛选含目的基因的阳性单克隆第37-38页
        2.2.4 Southern blotting第38-41页
        2.2.5 抽提BAC 质粒(QIAGEN Large-Construct Kit)第41-42页
        2.2.6 制备“鸟枪”文库片段第42-43页
        2.2.7 制备“鸟枪”文库载体第43页
        2.2.8 “鸟枪”文库构建第43-44页
        2.2.9 大规模抽提“鸟枪”文库质粒第44-45页
        2.2.10 “鸟枪”文库测序第45页
        2.2.11 BAC 末端测序第45-46页
        2.2.12 BAC 序列组装与“沟”的填补第46-47页
        2.2.13 序列注释与分析第47-48页
第三章 tb1 区域的克隆和分析第48-67页
    引言第48页
    3.1 BAC 克隆筛选与测序第48-50页
    3.2 重复序列分析第50-51页
    3.3 上游保守非编码序列(Conserved Noncoding Sequences, CNSs)分析第51-52页
    3.4 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与玉米tb1 区域比较第52-54页
    3.5 玉米和一年生大刍草tb1 区域比较分析第54-56页
    3.6 调控关键区域差异分析第56-60页
    3.7 关联分析第60-61页
    3.8 tb1 调控区域序列比对分析第61-62页
    3.9 讨论第62-67页
        3.9.1 tb1 区域的进化第62-63页
        3.9.2 转座子与基因表达调控第63-67页
第四章 22kD 醇溶蛋白基因家族的克隆和分析第67-77页
    引言第67页
    4.1 BAC 克隆的筛选和鉴定第67-72页
    4.2 BAC 克隆测序与分析第72-75页
    4.3 讨论第75-77页
        4.3.1 22kD 醇溶蛋白基因家族进化第75-76页
        4.3.2 fl2 区域进化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85-86页
附录第86-97页
致谢第9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1524,这篇论文共9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9.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