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在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整体功能及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脏局部功能中的应用

血流向量成像论文 心脏整体功能论文 心脏局部功能论文 扩张型心肌病论文 陈旧性心肌梗死论文 血流结构
论文详情
第一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目的:研究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对显示心腔内血流的结构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软件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收缩期心尖部~主动脉瓣口速度阶差(△Vs)、心尖部~主动脉瓣口距离(Ds)、半距对应速度(Vsl/2);舒张期二尖瓣口~心尖部速度阶差(AVd)、二尖瓣口~心尖部距离(Dd)、半距对应速度(Vdl/2)。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组收缩期AVS、Vsl/2与舒张期AVd、Vdl/2明显降低,收缩期Ds与舒张期Dd明显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Dd与舒张木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内径呈正相关(r>0.4,P<0.01),与收缩功能呈负相关(r>0.3,P<0.01);Vsl/2、Vdl/2与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左室内径呈负相关(r>0.3,P<0.01),与收缩功能正相关(r>0.3,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腔内血流速度、加速度明显低于正常人,VFM是一种无创的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新方法。第二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内涡流特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显示左室内涡流,观察其形成及演变情况,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左室功能。方法:选取DCM患者26例,正常对照44例为观察对象,利用Aloka公司α10超声仪、宽频探头3.5-5.0MHz,及相应的VFM图像采集软件采集左室内血流向量图像,应用相关分析软件DSA-RS1观察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左室内涡流的位置、大小及圈数分布,并总结其演变规律,分析比较两组异同。结果:①正常对照组涡流在心动周期中各个时相的变化规律。位置:缓慢射血期和等容舒张期(d、e)左室内未见涡流形成。舒张期涡流多位于二尖瓣前叶附近,左室中上部1/3,形态多变(变化2-3次);大小和圈数:涡流横径、纵径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有差异。②DCM组涡流在心动周期中各个时相的变化规律。位置:DCM组心动周期7个时相均有涡流的出现,舒张期出现涡流更靠近左室中下2/3,向心尖部靠近,相对正常人而言,DCM组在同一时相出现的涡流形态、部位变化更多(4-5次);大小和圈数:心动周期的各个时相中DCM组左室内涡流的横径、纵径和圈数均大于正常对照组。DCM组涡流大小和圈数在心动周期的7个时相之间也有差异。结论:血流向量成像图(VFM)技术可以显示在体的左室内左室内涡流变化情况,扩张型心肌患者左室内涡流明显不同于正常人,涡流人小及圈数均大于正常人。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能够通过涡流显像帮助我们了解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生理状态。第三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节段血流动力学特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显示左室内血流变化情况,观察血流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肌梗死节段运动状态并量化分析其改变,评价心肌梗死状态对心腔内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正常对照30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技术采集左心室内不同切面血流向量图像,应用VFM分析软件DSA-RS1测量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切面不同节段时间-流量(T_F)的变化及在收缩与舒张期峰值处相应的血流参数:垂直于取样线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normal velocity profile, NVP),平行于取样线方向的向量速度测值(parallel velocity profile,PVP),取样线上综合向量测值(vector profile, VP),取样线所通过的流量测值(Flow profile, FP),比较两组参数随心动周期不同时向的变化,分析其异同。结果:陈旧性心肌梗死组T-F曲线显示心肌梗死节段收缩期峰值S,舒张期峰值E,心房收缩期峰值A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减低、时间延迟(p<0.05)。心肌梗死节段收缩期峰值S及舒张期峰值E对应处相应的血流参数:NVP. PVP. VP. FP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减低(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节段血流速度较正常节段明显减低、达峰时间延长,VFM是一种有效的评价心肌梗死患者梗死节段室壁运动异常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新方法。第四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节段涡流特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显示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节段左室内涡流变化情况,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病理状态对左室内涡流的影响。方法:选取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 OMI)患者29例,正常对照组30例为观察对象,利用VFM技术采集左心室内多切面血流向量图像,在涡流模式下,观察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及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室内涡流变化情况,并以同一时相下,OMI心腔内出现的最大涡流及与正常对照组心腔内出现位置相近的涡流进行对比分析其位置、大小、速度,比较两组异同。结果:①数量:两组在心动周期的大部分时相均有涡流出现,在等容舒张期均未见涡流出现,相比正常对照,OMI组涡流在收缩期数量较多(p<0.05)。②位置:OMI组涡流更靠近左室中下部、心尖部的梗死节段,纵向上与二尖瓣口距离明显大于对正常照组,横向上涡流中心距离左室中心较远,贴近梗死节段心室壁(p<0.05)。③大小:不同切面、不同时相OMI组涡流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④速度:OMI组涡流速度相对较低,但是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可以量化评价左心室内涡流变化情况,心肌梗死状态下的涡流靠近心肌梗死部位,为数量较多、范围较广、速度较低的涡流。
前言第5-11页
    参考文献第7-11页
摘要第11-15页
ABSTRACT第15-19页
第一部分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血流状态的变化第20-30页
    1 资料与方法第20-21页
    2 结果第21-22页
    3 讨论第22-25页
    参考文献第25-26页
    附图表第26-30页
第二部分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观察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内涡流特征第30-41页
    1 资料与方法第30-31页
    2 结果第31-32页
    3 讨论第32-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附图表第36-41页
第三部分 超声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节段性血流结构变化第41-55页
    1 资料与方法第41-42页
    2 结果第42-44页
    3 讨论第44-47页
    参考文献第47-48页
    附图表第48-55页
第四部分 血流向量成像评价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节段涡流特征第55-68页
    1 资料与方法第55-56页
    2 结果第56-58页
    3 讨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附图表第62-68页
全文总结第68-69页
综述第69-83页
    附图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附录1第83-85页
附录2第85-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6827,这篇论文共8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5.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