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研究--以男子曲棍球、手球、篮球、足球为例

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论文 比赛跑动能力论文 训练理论论文
论文详情
本文运用SIMISCOUT技战术分析系统对63名曲棍球运动员、132名手球队员;83名篮球队员和67名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跑动能力进行了研究。对所有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对不同位置队员的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进行了对比分析,目的在于为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提供参考标准。在专家访谈、观察训练和比赛录像基础上,揭示了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跑动能力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运动负荷、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物质与能量恢复规律、符合比赛实际需要等几个方面对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跑动能力的训练原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又根据上述跑动能力训练原理提出了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跑动能力训练应该遵循的基本训练原则。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不划分位置情况下,量化了曲棍球、手球、篮球和足球运动员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从总体上看,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上半场多数速度段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上半场高于下半场。经过t检验发现,曲棍球、手球的第1速度段,足球的第6速度段上下半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曲棍球和手球第1速度段的跑动距离,足球运动员第6速度段在下半场下降的更明显。2.量化了曲棍球前锋、前卫和后卫运动员不同时间段不同速度段的跑动距离。曲棍球比赛中前锋和前卫队员无氧高强度和无氧有氧混合中等强度跑动和跑动总距离要高于后卫队员。前锋、前卫和后卫队员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上半场高于下半场,通过t检验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差异性。3.量化了手球边锋、内锋和中卫运动员不同时间段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手球比赛对边锋队员的无氧高强度跑动能力和无氧有氧混合中等强度跑动能力的要求最高,内锋队员次之,中卫队员要求最低,在有氧低强度跑动能力上不同位置队员几乎没有显著性差异。边锋、内锋和中卫队员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上半场高于下半场,通过t检验只发现边锋队员第5速度段有更进一步的差异,说明边锋运动员的有氧跑动能力下半场下降较为明显。4.量化了篮球中锋、大前锋和外线运动员不同时间段的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篮球比赛对外线队员的跑动能力要求最高,大前锋队员的跑动能力次之,中锋队员的跑动能力要求最低,从整场比赛的跑动能力看大前锋还是以内线队员为主要特征的。中锋、大前锋和外线队员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上半场高于下半场,通过t检验没有发现更进一步的差异性。5.量化了足球前锋、前卫、边后卫和中后卫运动员不同时间段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前卫和边后卫队员的跑动能力要求最高,前锋队员的跑动能力要求次之,中后卫队员的跑动能力要求最低。前锋、前卫、边后卫和中后卫队员多数速度段的跑动距离和跑动总距离上半场高于下半场,通过t检验发现前锋和中后卫队员在第6速度段跑动距离上有更进一步的差异性。6.从比赛的角度归纳了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的跑动特征主要有:间歇性特征;时间特异性特征;非衡性特征;综合性特征;应激性特征;对抗性特征;整体功能性和整体模糊性特征;内部的迁移性特征。7.现代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竞争日益激烈,从比赛的角度出发,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跑动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技术能力和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参赛环境特点;身体健康状态;科研和医务保障;生物节律特征。8.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跑动能力训练原理主要有:负荷的循序渐进原理;优先与均衡发展原理;适时恢复原理;符合实战需要原理。跑动能力训练原则主要有:负荷的刺激和适应;训练的负荷量与训练负荷强度相统一原则;以无氧高强度跑动训练为核心原则;身体力量训练是跑动能力训练的基础原则;跑动能力训练与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原则;跑动能力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原则;跑动能力训练的动机性原则;跑动能力训练的约束力和可逆能力原则。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12-39页
    1.1 选题依据第12-19页
        1.1.1 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地位第12-13页
        1.1.2 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的竞技水平是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标志第13-14页
        1.1.3 跑动能力在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中的地位愈加重要第14-17页
        1.1.4 实施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训练科学化的需要第17-18页
        1.1.5 优秀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运动队获得成功的启示第18-19页
        1.1.6 各项目教练员高度重视运动员跑动能力第19页
    1.2 文献综述第19-37页
        1.2.1 曲棍球运动员跑动能力的相关研究第19-23页
        1.2.2 手球运动员跑动能力的相关研究第23-26页
        1.2.3 篮球运动员跑动能力的相关研究第26-31页
        1.2.4 足球运动员跑动能力的相关研究第31-36页
        1.2.5 小结第36-37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7-38页
        1.3.1 研究目的第37页
        1.3.2 研究意义第37-38页
    1.4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第38-39页
        1.4.1 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对接困难第38页
        1.4.2 比赛实践研究匮乏第38页
        1.4.3 关于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综合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38-39页
2. 研究方法与对象第39-44页
    2.1 研究对象第39-40页
    2.2 研究方法第40-42页
        2.2.1 文献资料法第40页
        2.2.2 访问调查法第40-41页
        2.2.3 比赛录像分析法第41-42页
        2.2.4 数理统计法第42页
        2.2.5 逻辑分析法第42页
    2.3 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速度的划分第42-44页
    2.4 研究的创新点第4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4-128页
    3.1 各项目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第44-58页
        3.1.1 曲棍球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第44-47页
        3.1.2 手球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第47-49页
        3.1.3 篮球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第49-52页
        3.1.4 足球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第52-54页
        3.1.5 分析与讨论第54-57页
        3.1.6 小结第57-58页
    3.2 曲棍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58-70页
        3.2.1 曲棍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上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58-61页
        3.2.2 曲棍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61-63页
        3.2.3 曲棍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相互比较第63-65页
        3.2.4 曲棍球不同位置运动员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65-68页
        3.2.5 分析与讨论第68-69页
        3.2.6 小结第69-70页
    3.3 手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70-82页
        3.3.1 手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上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70-73页
        3.3.2 手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73-75页
        3.3.3 手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相互比较第75-78页
        3.3.4 手球不同位置运动员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78-80页
        3.3.5 分析与讨论第80-81页
        3.3.6 小结第81-82页
    3.4 篮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82-95页
        3.4.1 不同位置运动员上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82-85页
        3.4.2 篮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85-88页
        3.4.3 篮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相互比较第88-90页
        3.4.4 篮球不同位置运动员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90-93页
        3.4.5 分析与讨论第93-94页
        3.4.6 小结第94-95页
    3.5 足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95-110页
        3.5.1 足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上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95-98页
        3.5.2 足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98-101页
        3.5.3 足球不同位置运动员上下半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相互比较第101-104页
        3.5.4 足球不同位置运动员全场不同速度段跑动距离的相互比较第104-107页
        3.5.5 分析与讨论第107-109页
        3.5.6 小结第109-110页
    3.6 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特征第110-114页
        3.6.1 跑动能力的间歇性特征第110页
        3.6.2 跑动能力的时间特异性特征第110-111页
        3.6.3 跑动能力的非恒性特征第111-112页
        3.6.4 跑动能力的综合性特征第112页
        3.6.5 跑动能力的应激性特征第112页
        3.6.6 跑动能力的对抗性特征第112-113页
        3.6.7 跑动能力表现的整体功能性和整体模糊性特征第113页
        3.6.8 跑动能力内部的迁移性特征第113-114页
    3.7 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影响因素第114-119页
        3.7.1 技术能力和战术能力对跑动能力的影响第114-115页
        3.7.2 心理能力对跑动能力的影响第115-116页
        3.7.3 参赛环境特点对跑动能力的影响第116-117页
        3.7.4 身体健康状态对跑动能力的影响第117-118页
        3.7.5 科研和医务保障对跑动能力的影响第118页
        3.7.6 生物节律特征对跑动能力的影响第118-119页
    3.8 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训练原理第119-122页
        3.8.1 负荷的循序渐进原理第119-120页
        3.8.2 优先与均衡发展原理第120-121页
        3.8.3 适时恢复原理第121页
        3.8.4 跑动能力训练符合实战需要原理第121-122页
    3.9 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训练原则第122-128页
        3.9.1 负荷的刺激和适应原则第122-123页
        3.9.2 训练负荷量与训练负荷强度统一原则第123-124页
        3.9.3 以无氧高强度跑动训练为核心原则第124-125页
        3.9.4 身体力量训练是跑动能力训练的基础原则第125-126页
        3.9.5 跑动能力训练与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相结合原则第126页
        3.9.6 跑动能力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原则第126-127页
        3.9.7 跑动能力训练的动机性原则第127-128页
        3.9.8 跑动能力训练的约束力和可逆能力原则第128页
4. 结论第128-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6页
附件第136-137页
附录第13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628,这篇论文共13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1.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