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冬虫夏草论文 克隆文库论文 分类单元论文 真菌区系论文 多样性分析论文
论文详情
冬虫夏草是由冬虫夏草菌侵染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中的蝙蝠蛾幼虫而形成的僵虫与真菌子座的复合体。冬虫夏草菌的无性型是中国被毛孢,但天然冬虫夏草上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真菌,是一类很重要的真菌资源。这些真菌中的某些种类具有与天然冬虫夏草相类似的化学成分或药理活性,并已被开发利用。因此,我们推测天然冬虫夏草可能存在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区系。冬虫夏草区系中的真菌可能与冬虫夏草菌协同作用才形成冬虫夏草,因此对冬虫夏草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全面认识非常有必要。鉴于国内外尚未对冬虫夏草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本研究将通过培养和非培养两种方法分析不同地域天然冬虫夏草以及冬虫夏草不同部位的真菌群落结构,明确不同地域冬虫夏草区系中真菌的种类及其丰度;通过比较分析,推断出不同地域冬虫夏草相同部位共有的真菌种类,为进一步研究冬虫夏草区系中的其他真菌与冬虫夏草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冬虫夏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此外,本研究还可以在人们食用冬虫夏草方面予以指导和保障,并可进一步丰富我国的药用真菌资源。本研究以采自云南省德钦县、西藏自治区芒康县、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和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四地的冬虫夏草为实验材料,通过两种方法(即培养法和非培养法)共分析了3192个菌株或克隆(包括培养法分离的485株真菌,非培养法2707个阳性克隆)。通过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技术筛选出453个菌株或克隆(培养法166株真菌,非培养法287个克隆)进行测序,对所得序列使用DNAMAN软件进行同源树分析,以97%为界限将所有菌株或克隆区分为141个OTU(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不包含动植物类群),其中子囊菌94个OTU,担子菌25个,接合菌13个,其他未知的9个。在这些OTU中,Ophiocordyceps sinensis(71%),Geomyces vinaceus(5%)和Penicillium swiecicku(4%)为优势种。云南德钦冬虫夏草样品培养法分离到123株真菌,非培养法分析了670个阳性克隆,两结果整合以后共可分为47个OTU;西藏芒康样品分离到158株真菌,分析了710个阳性克隆,共可分为60个OTU;西藏隆子样品分离到108株真菌,分析了683个阳性克隆,共可分为44个OTU;西藏墨竹工卡样品分离到96株真菌,分析了644个阳性克隆,共可分为43个OTU。西藏芒康样品各多样性指数均为最高,具体为丰富度指数(Ma)8.72,多样性指数(H)2.25,均匀度指数(P)0.55,优势度指数(D)0.74。相似性系数(Cs)分析结果显示,西藏隆子样品和西藏墨竹工卡样品相似性最高(Cs=0.3)。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3页
    1.1 冬虫夏草研究概况第14-17页
        1.1.1 分类地位第14页
        1.1.2 冬虫夏草形态研究第14页
        1.1.3 冬虫夏草生活史第14-16页
        1.1.4 冬虫夏草的药理成分和作用第16页
        1.1.5 冬虫夏草人工培育的现状第16-17页
        1.1.6 冬虫夏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7页
    1.2 冬虫夏草真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第17-23页
        1.2.1 冬虫夏草真菌群落的研究背景第17-18页
        1.2.2 真菌分类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第18-21页
        1.2.3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21-22页
        1.2.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基于培养方法的冬虫夏草真菌群落结构研究第23-49页
    2.1 前言第23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3-30页
        2.2.1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2.2 药品试剂第24页
        2.2.3 试剂配制第24-25页
        2.2.4 仪器第25-26页
        2.2.5 菌株分离第26-27页
        2.2.6 菌种保藏第27页
        2.2.7 玻璃纸平板制备第27页
        2.2.8 DNA提取的方法第27-28页
        2.2.9 PCR扩增ITS区序列第28页
        2.2.10 SSCP分析方法第28-30页
        2.2.11 序列分析第30页
        2.2.12 统计分析第30页
    2.3 结果第30-47页
        2.3.1 菌株分离培养的结果第30-32页
        2.3.2 分子鉴定的结果第32-40页
        2.3.3 四个样品培养法结果整体比较分析第40-47页
    2.4 讨论第47-49页
        2.4.1 对本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推断第47页
        2.4.2 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第47-49页
第三章 基于非培养方法的冬虫夏草真菌群落结构研究第49-75页
    3.1 前言第49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9-54页
        3.2.1 实验材料第49页
        3.2.2 主要试剂第49页
        3.2.3 主要仪器第49页
        3.2.4 试剂的配置第49-50页
        3.2.5 主要引物第50页
        3.2.6 实验方法第50-54页
    3.3 结果第54-73页
        3.3.1 克隆文库分析结果第54-72页
        3.3.2 样品各部位DGGE分析结果第72-73页
    3.4 讨论第73-75页
        3.4.1 克隆方法的结果讨论第73-74页
        3.4.2 DGGE结果讨论第74-75页
第四章 培养方法与非培养方法的综合分析第75-103页
    4.1 前言第75页
    4.2 培养和非培养方法数据综合第75-95页
        4.2.1 云南德钦样品的综合结果第75页
        4.2.2 西藏芒康样品的综合结果第75页
        4.2.3 西藏隆子样品的综合结果第75-76页
        4.2.4 西藏墨竹工卡样品的综合结果第76页
        4.2.5 各样品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第76-91页
        4.2.6 各样品不同部位检测到的冬虫夏草菌的序列比对分析第91-95页
        4.2.7 通过本研究对冬虫夏草真菌群落多样性进行整体分析第95页
    4.3 讨论与展望第95-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09页
附录第109-11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119-12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9928,这篇论文共12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6.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0.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