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1-7)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血管紧张素-(1-7)论文 血管紧张素Ⅱ论文 E-选择素论文 血管内皮细胞论文 细胞内信号转导论文
论文详情
炎症与凝血反应通过多个环节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网络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自动放大的级联效应。如不干预,可能导致弥漫的血管内皮损伤,脏器功能障碍,最终可造成死亡。E-选择素(E-selectin,Es)是参与体内早期炎症反应的重要因子,通过介导炎症起始阶段白细胞滚动和滞留引发炎症,而炎症反应又是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静息时,内皮细胞上的Es含量甚微;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炎性因子,如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细菌脂多糖(LPS)等刺激后,Es的表达大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是人体内重要的调节系统之一,在维持人体正常组织功能的正常进行中起重要作用。近来许多研究显示该系统中的AngⅡ不仅有升高血压的作用,而且还可影响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以及血小板的功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等与血栓形成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血管紧张素-(1-7)[Ang-(1-7)]是近来新发现的该系统另一重要活性产物。不同于AngⅡ的生成方式(由AngⅠ经ACE生成),Ang-(1-7)主要是在ACE2作用下生成的一个七氨基酸多肽。Ang-(1-7)在许多方面与AngⅡ有着相拮抗的作用,如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细胞增殖等。因此,现代概念认为在正常条件下RAS中存在着ACE-AngⅡ和ACE2-Ang-(1-7)平衡,它们共同调节着生理稳态。但Ang-(1-7)是否在血栓形成方面也和AngⅡ有着相反的作用,能否通过抑制Es的升高进而降低血栓疾病的发生,以及具体机制是什么,至今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①观察AngⅡ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s)Es表达的影响以及Ang-(1-7)对其的干预作用;②探讨Ang-(1-7)抑制AngⅡ诱导HUVECs Es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HUVECs的培养采用DMEM完全培养基,单核细胞THP-1培养采用RPMI-1640完全培养基;吉姆萨染色和MTT比色法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活力;采用比色法检测粘附率;ELISA法检测Es抗原;RT-PCR的方法检测Es mR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F-κB的变化。结果①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AngⅡ(10-10~10-6mol/L)能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HUVECs与THP-1的粘附率(r=0.972,P<0.05)以及Es抗原(r=0.965,P<0.05)、Es mRNA增加(P<0.05),10-7mol/L达到最大作用浓度。②单用Ang-(1-7)(10-9~10-6mol/L)对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粘附率没有影响(P>0.05);但在给予AngⅡ之前30 min用Ang-(1-7)(10-9mol/L~10-6mol/L)预处理HUVECs后,AngⅡ(107mol/L)刺激HUVECs表达Es的作用(r=-0.943,P<0.05)以及与单核细胞的粘附明显受抑制,并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r=-0.925,P<0.05),在10-6mol/L时其抑制作用最强。③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可明显地阻抑Ang-(1-7)拮抗AngⅡ促进内皮细胞粘附率升高和Es、Es mRNA增加的作用(P<0.05)。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AngⅡ作用45 min可引起内皮细胞NF-κB从胞浆移入核内;Ang-(1-7)预处理15 min可抑制AngⅡ引起的内皮细胞内NF-κB的转位。结论①AngⅡ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s,Ang-(1-7)具有在mRNA水平抑制AngⅡ刺激血管内皮细胞Es表达的作用;②NO途径可能参与了Ang-(1-7)抑制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Es表达的作用;③Ang-(1-7)和AngⅡ可能通过影响NF-κB的活化来改变Es的表达。
一、中文摘要第4-6页
二、英文摘要第6-7页
三、论文第10-46页
    第一部分:Ang-(1-7)对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s的影响第10-32页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1.1 前言第12-14页
        1.2 材料与方法第14-18页
        1.3 结果第18-20页
        1.4 讨论第20-22页
        1.5 结论第22-23页
        1.6 附图第23-32页
    第二部分:Ang-(1-7)抑制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Es的机制研究第32-46页
        摘要第32-33页
        ABSTRACT第33-34页
        2.1 前言第34-35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5-37页
        2.3 结果第37-39页
        2.4 讨论第39-41页
        2.5 结论第41-42页
        2.6 附图第42-46页
四、参考文献第46-51页
五、综述第51-63页
六、致谢第63-64页
七、在读期间所发表(待发表)的论文清单第6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146133,这篇论文共6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9.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2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