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框架下FTA国别效应的动态研究--基于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建立FTA的模拟

FTA论文 国别效应论文 动态递推论文
论文详情
2006年7月24日,世界贸易组织的6个关键成员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度结束为期两天的部长级会谈,因分歧严重难以弥合,WTO总干事拉米宣布,无限期中止“多哈”回合谈判。与此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现在已经正式向WTO通报实施的区域贸易一体化组织却迅速增长。近年来,由于乌拉圭回合谈判留下的病根,许多国家此时将贸易利益上的诉求目标转向为区域贸易一体化。相对而言,中国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发展状况相对滞后,在WTO框架下已经实施的197个区域贸易协定中,中国通知WTO的RTA只有6个,占总比例的3%;但是根据最近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中国将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将迅速成为WTO框架下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区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中国正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FTA的谈判。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澳大利亚双边商品贸易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5%以上。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中国第9大商品贸易伙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澳大利亚的第2大商品贸易伙伴,仅次于第一位的日本。两国的双边贸易中,澳大利亚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源性初级产品,如矿产品、农产品;另外也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制成品。中国主要向澳大利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两国在贸易上呈现明显的互补性。中国-新西兰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9%。目前中国仅次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为新西兰的第4大商品贸易伙伴。新西兰对华出口的商品结构筑要以农林产品为主。其中农产品占对中国出口占总出口比例的绝大部分,其中乳制品在农产品的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另一方面,新西兰从中国的进口继续大幅度增加,新西兰从中国进口主要是中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轻纺和机械。两国贸易也呈现出明显的互补特征。目前在WTO框架下FTA的发展过程当中,呈现出:当一国与多国分别缔结区域贸易协定时的轮轴一辐条系统;在FTA的不断扩大当中,越来越的国家选择加入FTA从而导致了FTA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轮轴-辐条系统的演变以及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推动,现行的世界范围内的FTA格局被形容为意大利面碗。对于这一新问题,传统的定性分析方法,不仅无法取得整体宏观变动的方向性变动,同时更无法对具体行业或者产品部门的得失加以测度;同时传统的数量分析方法,仅仅可以一个具体产品的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动或者对双边的贸易量的变动方向做出一个大概的分析,也不可能得出均衡系统变动的有效分析。对于FTA的研究:经典的理论给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但是具体对自由贸易区以内的东道国以及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造成的影响确实未知的;进一步的Meade模型则给出了在区域外其他地区的提供曲线完全弹性状况下,自由贸易区会导致一国受益而另一国受损。对于FTA的损益状况的讨论在面对全球范围内的FTA快速扩张面前最终变得没有具体的意义,而此时以Grossman-Helpman分析框架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范式开始大放异彩,通过对国内政治游说集团的利益分析,得出FTA快速扩张的内在政治经济原因。更进一步的,当前对FTA的分析则侧重于FTA的发展与WTO的最终关系上,两种主要的论点却大相迳庭:一种认为通过、FTA的不断扩张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可以最终实现世界完全自由贸易状况下的最优经济状况;而Levy基于中位投票原则却推到处FTA的扩张与NTN的不相容性。基于上述理论本文采用了最新的GTAP6数据库更新版,该数据库在GTAP6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包含了WTO多哈回合模拟情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Holt-Winters外推预测方法对GDP、人口等外生宏观变动做出预测;进而采用递推动态的方法来改善一般均衡模型在比较静态条件下的局限性。通过模型具体地分析了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几种可能的政策所带来的后果,并逐一对各国以及区域外的其他地区做出分析和判断。通过模拟结果首先证明了在类似于“轮轴”与“辐条”的FTA谈判中,处于“轮轴”地位的国家更容易取得经济改进;同时证明了在这一过程中,FTA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存在性的经济原因;进一步的发现在动态过程中不可能存在对原先既有形成次优状态的改善。并在证明过程中得出在类似于“轮轴”与“辐条”的一对多的FTA过程中,“辐条”国之间存在明显的贸易与经济上的“挤出”效应。由于资料、时间及研究能力的限制,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在模型的设计方面未能考虑资本积累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对于模型的预测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对于在数据外推预测时采用的基准数据存在部分缺失,因此采用了技术上的填充或者假定;另外对于FTA与WTO是否相容的问题未能做出判断,需要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引言第14-2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16页
    1.2 区域一体化概况第16-19页
        1.2.1 定义与分类第16-18页
        1.2.2 区域一体化发展简史第18-19页
    1.3 从理论假说到数量实证:文献回顾第19-24页
        1.3.1 理论假说第19-21页
        1.3.2 数量实证的进展第21-23页
        1.3.3 国内的研究第23-24页
    1.4 论文结构、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4-28页
        1.4.1 论文结构第24-25页
        1.4.2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5-28页
2 FTA国别效应的理论框架第28-47页
    2.1 从Viner理论到Meade模型第28-33页
        2.1.1 区域一体化安排的“第一原则”:Viner的贡献第28-30页
        2.1.2 现代静态观点:次优理论与Meade模型第30-33页
    2.2 Grossman-Helpman分析框架——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第33-39页
        2.2.1 政策代理者的经济目标第34-35页
        2.2.2 政治博弈第35页
        2.2.3 FTA的经济均衡第35-37页
        2.2.4 FTA的经济效果第37-38页
        2.2.5 小结第38-39页
    2.3 区域一体化动态理论的新进展第39-47页
        2.3.1 动态路径上的两类问题第39-40页
        2.3.2 路径的决定问题:内生决定——当前的理论分析第40-47页
3 WTO框架下FTA的基本概况第47-57页
    3.1 FTA发展的环境:WTO框架第47-50页
        3.1.1 概述第47-48页
        3.1.2 WTO的基本设计第48-50页
    3.2 WTO框架下的FTA第50-53页
        3.2.1 WTO框架下FTA的发展原因第50-51页
        3.2.2 WTO框架下FTA的发展方向第51-52页
        3.2.3 FTA的发展与WTO第52-53页
    3.3 FTA的发展的新变化第53-57页
        3.3.1 轮轴—辐条系统第53-54页
        3.3.2 多米诺骨牌效应第54-55页
        3.3.3 意大利面碗现象第55-57页
4 方法、数据与研究方案第57-72页
    4.1 研究方法第57-65页
        4.1.1 一般均衡模型:概述与简史第57-60页
        4.1.2 全球贸易分析计划:基本结构第60-65页
    4.2 数据第65-68页
        4.2.1 基准数据:GTAP6第65-66页
        4.2.2 数据的动态递推:一个可行的改良第66-68页
    4.3 假说、路线与方案第68-72页
        4.3.1 研究假说第68-69页
        4.3.2 技术路线第69-70页
        4.3.3 研究方案的设计:关于模型闭合第70-72页
5 WTO框架下FTA的国别效应:比较静态的视角第72-93页
    5.1 双边贸易背景第72-77页
        5.1.1 中国-澳大利亚贸易的基本现状第72-75页
        5.1.2 中国-新西兰贸易的基本现状第75-77页
    5.2 对中国的影响第77-82页
        5.2.1 宏观影响第77-78页
        5.2.2 贸易影响第78-81页
        5.2.3 生产影响第81-82页
    5.3 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第82-86页
        5.3.1 宏观影响第82-83页
        5.3.2 贸易影响第83-85页
        5.3.3 生产影响第85-86页
    5.4 对新西兰的影响第86-89页
        5.4.1 宏观影响第86-87页
        5.4.2 贸易影响第87-88页
        5.4.3 生产影响第88-89页
    5.5 全球影响、周边国家与本章小结第89-93页
        5.5.1 全球宏观影响第90页
        5.5.2 周边国家影响第90-91页
        5.5.3 本章小结第91-93页
6 FTA国别效应的动态再分析第93-111页
    6.1 对中国的影响第93-97页
        6.1.1 宏观影响第93-96页
        6.1.2 贸易影响与生产影响第96-97页
    6.2 对澳大利亚的影响第97-102页
        6.2.1 宏观影响第97-100页
        6.2.2 贸易影响与生产影响第100-102页
    6.3 对新西兰的影响第102-106页
        6.3.1 宏观影响第102-105页
        6.3.2 贸易影响与生产影响第105-106页
    6.4 全球影响、周边国家与本章小结第106-111页
        6.4.1 全球宏观影响第106-107页
        6.4.2 周边国家影响第107-109页
        6.4.3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7 结论、建议与展望第111-130页
    7.1 全文总结第111-114页
        7.1.1 轮轴—辐条系统第111-112页
        7.1.2 多米诺骨牌效应第112-113页
        7.1.3 次优情形第113-114页
    7.2 进一步讨论第114-116页
        7.2.1 FTA的选择问题:经济学的判断第114-115页
        7.2.2 对于中澳、中新FTA谈判进一步的思考第115-116页
    7.3 政策建议第116-119页
        7.3.1 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贸易一体化第117-118页
        7.3.2 积极改善国内市场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第118页
        7.3.3 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促使相关知识普及第118-119页
    7.4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19-130页
        7.4.1 考虑资本积累第119-121页
        7.4.2 考察FTA与WTO的相容性问题第121-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32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913438,这篇论文共132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9.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6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