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气区石炭—二叠纪构造演化研究

松辽盆地论文 石炭—二叠纪论文
论文详情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松辽盆地晚古生代构造演化争议较多,本文综合应用沉积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多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在收集到的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区的地层区划、岩石地层、生物地层,进而进行松辽盆地内部与周边地区石炭-二叠系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在了解研究区地层展布规律和岩相古地理基础上,分析其构造演化特征。本文认为松辽盆地经过早华力西旋回之后,东北地区的古亚洲域洋壳几乎全部消失。由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在早泥盆世完成拼接,额尔古纳地块与松嫩地块于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完成拼接,石炭纪中期大洋已基本退出该地区,由于后期的伸展和沉降引发大规模的海侵形成一些浅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组合,二叠纪时期该区的构造演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印支期强烈的构造运动使裂陷槽及洋盆关闭隆升,并具有西早东晚的特征。至此,东北地区结束了古亚洲构造域的演化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作用逐渐强化。通过该项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0页
第一章 晚古生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第10-24页
    1.1 地层区划第10-13页
        1.1.1 北疆-兴安地层区(Ⅰ)第10-11页
        1.1.2 那丹哈达岭-兴凯地层区(Ⅱ)第11-13页
    1.2 大庆探区周边石炭-二叠系第13-15页
        1.2.1 下石炭统第13页
        1.2.2 上石炭统第13-14页
        1.2.3 中二叠统第14页
        1.2.4 上二叠统第14-15页
    1.3 大庆探区腹地石炭-二叠系第15页
        1.3.1 中二叠统第15页
        1.3.2 上二叠统第15页
    1.4 生物地层第15-20页
        1.4.1 古植物第15-16页
        1.4.2 双壳第16-17页
        1.4.3 腕足第17-18页
        1.4.4 腹足第18页
        1.4.5 角石第18页
        1.4.6 有孔虫第18页
        1.4.7 苔藓虫第18-19页
        1.4.8 蜓第19-20页
        1.4.9 菊石第20页
        1.4.10 珊瑚第20页
    1.5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第20-24页
        1.5.1 松辽盆地及其周边石炭-二叠系的划分与对比第21页
        1.5.2 松辽盆地腹地石炭-二叠系的划分与对比第21-23页
        1.5.3 松辽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石炭-二叠系生物地层第23-24页
第二章 沉积特征环境及演化第24-34页
    2.1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第24-27页
        2.1.1 主要岩石类型第24-25页
        2.1.2 不同地质时期岩石类型组合特征第25-27页
    2.2 沉积环境分析第27-31页
        2.2.1 早石炭世沉积环境和相第27-29页
        2.2.2 晚石炭世沉积环境和相第29-30页
        2.2.3 二叠世沉积环境和相第30-31页
    2.3 沉积演化规律第31-32页
        2.3.1 纵向沉积演化第31-32页
        2.3.2 横向沉积演化第32页
    2.4 区域构造对沉积控制作用第32-34页
        2.4.1 晚古生代区域断块格局与沉积相带展布第32-33页
        2.4.2 深大断裂的活动与两侧沉积的差异第33-34页
第三章 晚古生界岩相古地理第34-41页
    3.1 古气候特征与标志第34-35页
        3.1.1 古气候特征第34页
        3.1.2 古生物气候标志第34-35页
    3.2 古生物特征第35-37页
        3.2.1 石炭-二叠古生物简述第35-36页
        3.2.2 古生物地理区划第36-37页
    3.3 岩相古地理特征第37-41页
        3.3.1 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第37-38页
        3.3.2 晚石炭世岩相古地理第38-39页
        3.3.3 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第39-40页
        3.3.4 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第40-41页
第四章 晚古生代构造特征与演化第41-47页
    4.1 大庆探区及周边晚古生界构造性质及构造格局第41-44页
        4.1.1 大庆探区晚古生界是海西褶皱带第41页
        4.1.2 构造格局与局部构造特征第41-44页
    4.2 大庆探区晚古生界厚度特征第44页
        4.2.1 厚度分析原则第44页
        4.2.2 C-P 的厚度及分布第44页
    4.3 大庆及周边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第44-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详细摘要第52-5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991638,这篇论文共5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7.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9.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