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原发性高血压论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论文 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型论文 基因论文 多态性论文
论文详情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1(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ACE基因I/D多态性和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单独和协同作用时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以及多种危险因素与EH的关系。方法: 从2000年1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1086人,所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全面体检、测量血压。EH诊断标准按照《1999 WHO/ISH 高血压治疗指南》,收缩压≧140mmHg(1 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有EH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空腹抽取受检者外周静脉血10ml分成2份,一份检测血生化指标,用5ml,一份检测本次研究的基因型,用5ml。ACE基因型用PCR、琼脂糖电泳分型检测,AT1R基因型用PCR、限制性酶切、琼脂糖电泳分型的方法检测。生化指标经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测定,随时质控检测,性能稳定。静脉血5ml EDTA抗凝,低渗法分离白细胞,用酚/氯仿常规方法提取基因组DNA。ACE基因型检测和PCR扩增:其引物设计为:上游:5’-CTGGAGACCACTCCCATCCTTTCT -3’, 下游:5’- GATGTGGCCATCACATTCGTCAGAT -3’。应用PE-9700扩增仪进行扩增。PCR反应条件94℃预变性4min,94℃变性60s,58℃退火60s,72℃延伸90s,30个循环,后延伸72℃5min,结束反应。扩增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基因型判别:ACE等位基因上若存在I/Dalu插入序列,PCR产物为490bp,即为插入型(I型);没有Alu序列,PCR产物为190bp,为缺失型(D型)。AT1R基因型检测和PCR扩增:引物:上游:5’-ATAATGTAAGCTCATCCACC-3’;下游:5’-GAGATTGCATTTCTGTCAGT-3’。PCR反应条件 94℃预变性<WP=5>4min,94℃变性60s,62℃退火60s,72℃延伸90s,30个循环,后延伸72℃5min,结束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反应总体积20μl.其中无菌双蒸水11.6μl,Buffer D 2μl,BSA 0.2μl(10mg/ml), Dde1内切酶12U(10U/μl),PCR产物5μl,混匀,37℃过夜酶切,反应终止后,酶切产物于2%琼脂糖凝胶中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经DdeⅠ内切酶消化后产生139bp和211bp的两个片段,AA基因型只有一个350bp的片段,AC基因型有三个片段350bp,211bp和139bp,CC基因型有两个片段211bp和139bp。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χ2检验分析一般指标、生活习惯、生理指标、家族史、ACE、AT1R基因型等计数资料,用t检验分析生化指标等计量资料。χ2检验、t检验、分层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1)研究人群中ACE 、AT1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经检验符合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2)ACE基因I/D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的分布频率为II 36.9%、ID 40.6%、DD 22.5%,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 I 57.3%,D 42.7%。(3)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为AA 76.5%,AC 23.4%,CC 0.1%,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A 88.2%,C 11.8%。(4)男性组II、ID、DD 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8.9%、36.8%和24.3%,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57.2%和42.8%;女性组II、ID、DD 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35.2%、44.1%和20.7%,I、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57.2%、42.8%,男女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5)男性组AA、AC、CC 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5.4%、24.4%和0.2%,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7.6%和12.4%;女性组AA、AC、CC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7.4%、22.6%和0%,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88.7%、11.3%。男女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6)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随年龄的增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7)AT1R基因AC+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也均随年龄的增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8) 不同种族间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中国人群的<WP=6>ACE基因DD基因型的分布与南亚人分布接近,与英国、法国、非洲籍人的分布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9)不同种族间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人群的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布与日本人的分布接近(p>0.05),与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人的分布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10)单一的ACE基因、AT1R基因各基因型在正常血压组和EH组的分布差别无显著性。(11)在与EH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存在的条件下,ACE基因DD型、AT1R基因AC+CC型EH患病率较高,但差别无显著性。两种基因的DD+AC联合基因型EH患病率高于其它基因型,差别显著。(12)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筛选,与血压有关的因素有年龄、性别、打鼾、肥胖、EH家族史、心率、高甘油三酯血症7项指标,ACE、AT1R基因及DD+AC联合基因型均未进入模型。小结:(1)中国汉族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频率是:II36.9%,ID40.6%,DD22.5%。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分布频率是:AA76.5%,AC23.4%,CC0.1%。(2)ACE基因I/D多态性和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性别无关。(3)ACE 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随年龄的增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4) AT1R AC+C
中文摘要第4-7页
英文摘要第7-4页
研究论文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研究第4-74页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和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的分布研究第11-30页
        前言第11-12页
        材料与方法第12-14页
        结果第14-15页
        讨论第15-18页
        小结第18-19页
        参考文献第19-22页
        附表第22-28页
        附图第28-30页
    第二部分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第30-45页
        前言第30页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结果第33页
        讨论第33-36页
        小结第36页
        参考文献第36-40页
        附表第40-44页
        附图第44-45页
    第三部分 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评估第45-59页
        前言第45页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结果第48-49页
        讨论第49-52页
        小结第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附表第55-58页
        附图第58-59页
    第四部分 ACE、AT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第59-74页
        前言第59-60页
        材料与方法第60-62页
        结果第62-64页
        讨论第64-65页
        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附表第69-74页
综述第74-108页
    综述一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与心血管疾病第74-93页
    综述二 血管紧张素II受体-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疾病第93-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个人简历第10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458939,这篇论文共10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2.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