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古琴艺术--“蜀派”历史与现状研究

琴派意识论文 巴蜀琴艺史论文 蜀派论文 自然地理环境论文 人文地理环境论文 文化扩散论文 文化景观论
论文详情
本文以历史人类学的“历史”观,观察在特定地域中,古琴流派孕育、产生、传承的历史和生存现状。研究表明琴派相关的“历史文化事象”反映了古琴艺术与地理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古琴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示了以琴派为表征的区域性古琴艺术背后的音——地——人关系。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构成。绪论对选题缘起、选题意义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回顾近代以来的琴学研究以及21世纪以来琴派研究的新趋势,指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章“琴派意识寻踪”,一方面作为全文研究的背景,另一方面与后文的研究形成呼应,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关于“琴派”的记录,这些记录反映出琴派意识在中国古代的演进,由此分析得出琴派意识受到地域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三个层次。第二章对蜀派形成以前,蜀地古琴艺术史中的文化遗存——东汉抚琴俑、唐代雷琴进行了考古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考察早期巴蜀琴艺的源流与汉文化形成初期西南地区汉化过程的密切关系,分析古代巴蜀琴艺兴盛所依恃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三章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蜀派形成的历史中,江浙琴人在蜀地的琴艺活动对蜀派创立、蜀派代表琴曲产生的重要影响,表明音乐文化扩散中文化涵化作用对蜀派形成、传承和音乐风格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四章对蜀派琴艺现状的考察,主要聚焦于蜀地“成都国际古琴交流会”和“道观、佛寺中的琴馆”所构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并将人的因素置于这一“特定的空间和地点”,分析蜀地琴人在蜀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中所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群体结构。结论部分总结本研究对于“蜀派”所具有的意义,展开了隐藏在“历史”之中的文化地理学思考,指出琴派所代表的地方古琴文化历史中,某些文化事件和音乐现象具有的文化地理学意义,阐释了在“特定的空间和地点怎样保留了产生于斯的文化”、“艺术通过人与地域环境如何发生关系”,说明区域的、个案的、具体而鲜活的“地方琴派文化与历史”的研究加深了为我们对中国古琴艺术及其历史的理解。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29页
    1、背景、缘起与研究意图第9-11页
    2、相关论题及其研究状况第11-20页
    3、策略、方法与研究性质第20-22页
    4、研究思路与研究架构第22-23页
    5、关键词释义第23-29页
第一章 琴派意识寻踪第29-55页
    引言第29-30页
    第一节 地域风格意识主导期——春秋时期的琴派意识第30-32页
        1、文献文本第30页
        2、文献分析第30-31页
        3、春秋文艺特征与琴派意识第31-32页
    第二节 师承风格意识主导期——唐宋时期的琴派意识第32-38页
        (一) 吴声、蜀声第32-34页
        (二) 沈家声与祝家声第34-37页
        (三) 唐代文艺特征与琴派意识第37-38页
    第三节 琴家风格意识主导期——明清时期的琴派意识第38-54页
        一、萌芽期第38-45页
            (一) 北宋第38-39页
            (二) 南宋至元第39-41页
            (三) 元代第41-45页
        二、发展期第45-49页
        三、主导期第49-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二章 巴蜀琴文化遗存第55-102页
    引言第55-56页
    第一节 汉文化的迁移扩散与巴蜀琴艺第56-92页
        一、东汉抚琴俑与东汉古琴艺术第56-62页
            (一) 东汉抚琴俑概说第56-59页
            (二) 东汉的琴与琴艺活动第59-62页
        二、东汉抚琴俑的巴蜀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第62-86页
            (一) 考古学与东汉抚琴俑的研究第62-66页
            (二) 东汉抚琴俑的类型第66-69页
            (三) 抚琴俑的分布概况第69-76页
            (四) 东汉抚琴俑的分布特点第76-86页
        三、抚琴俑与华夏边缘的中原记忆第86-91页
            (一) 巴蜀地区东汉末年以前的移民概况第86-88页
            (二) 琴与被强化的中原文化记忆第88-90页
            (三) 抚琴俑与早期道教的升仙观念第90-91页
        四、东汉抚琴俑与汉文化的迁移扩散第91-92页
    第二节 琴材的地理分布巴蜀琴艺第92-101页
        一、唐代雷琴与蜀地的琴乐第92-94页
        二、雷琴与巴蜀的良材第94-98页
        三、蜀地现代斫琴家谈斫琴与蜀地琴材第98-100页
        四、琴诗中的蜀琴第100-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三章 蜀派的形成与特点第102-160页
    引言第102-103页
    第一节 东西琴文化的接触与蜀派形成第103-114页
        一、清中后期蜀文化复苏第103-104页
        二、清末至民国蜀地琴艺交流、传承概况第104-107页
        三、蜀派形成与琴文化媒介人物第107-111页
        四、蜀地古琴文化整合与地域认同第111-114页
    第二节 彰显"混合"与"创新"的蜀派传谱第114-132页
        一、"传统"的蜀派风格第116-120页
        二、"混合"与"创新"的蜀派风格第120-132页
    第三节 穿越时空的《流水》与蜀派音乐风格第132-156页
        一、《流水》打谱版本概述第132-136页
        二、《流水》公开发行的录音第136-138页
        三、微观分析:以第一段为例第138-152页
        四、蜀派音乐风格论第152-156页
    本章小结第156-160页
第四章 蜀派的现状第160-197页
    引言第160-163页
    第一节 成都蜀派活动的文化空间与道教、佛教文化第163-174页
        一、蜀派活动文化空间概况第163-166页
            1、成都琴社、琴馆现状第164-165页
            2、音乐院校、音乐厅第165-166页
        二、巴蜀道教和佛教文化与蜀派琴艺第166-174页
            1、蜀派活动传统文化空间中的道观与寺庙第166-168页
            2、蜀地的道教、佛教文化第168-170页
            3、琴道与琴僧第170-171页
            4、巴蜀琴艺活动与道教、佛教的渊源第171-174页
    第二节 成都蜀派琴艺活动与琴人第174-195页
        一、成都蜀派的琴艺活动第174-177页
            1、19世纪以来的活动概况第174-175页
            2、成都蜀派活动的历史意义第175-177页
        二、蜀派琴艺活动特点第177-183页
            1、开放性和封闭性第177-181页
            2、平民化和世俗化倾向第181-183页
        三、地域社会网络中蜀派琴人群体的结构第183-195页
            1、蜀派代表琴人间自然形成的默契分工第183-184页
            2、成都蜀派琴人群体中的组织型和技艺型琴人第184-195页
                1) 跨地域和地域内的代表性组织型琴人第185-190页
                2) 代表性技艺型琴人第190-195页
    本章小结第195-197页
结论第197-200页
附录:表格、图片索引第200-203页
参考文献第203-219页
后记第219-22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443,这篇论文共22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6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10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