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年代主推玉米品种耐旱抗病性的变化趋势

玉米论文 产量论文 农艺性状论文 耐旱性论文 抗病性论文
论文详情
玉米(Zea mays L.)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可用于饲料、工业原料与再生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由于干旱频繁发生,病虫害日益加重,严重威胁了玉米生产。因此需要设定新的育种目标及方案改善玉米的抗病虫能力,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以美国为代表的玉米种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对推广品种的回顾性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开发新品种遗传产量潜力以及提高产量能力提供有益的依据和指导。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国玉米主产区1950-2000年间主要推广品种的耐旱与抗病鉴定试验,探讨:(1)主推玉米品种耐旱性的变化趋势。(2)主推玉米品种在干旱与正常浇水条件下产量、农艺性状及其杂种优势效应的变化趋势。(3)主推玉米品种抗病性的演变趋势。探索今后进一步提高产量潜力的育种策略,为高产育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所采用的试验材料均为玉米主产区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包括1950年代的农家种,1960年代的双交种以及1970-2000年代的单交种共35个。2010年在旱棚内进行苗期耐旱鉴定试验。2010-2011年在新疆和海南进行开花期耐旱鉴定试验。2010年在北京、济宁、吉林等地开展病害鉴定试验。通过以上试验,主要结果结论如下:1、主推玉米品种的苗期耐旱性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缓慢下降,其中20世纪50到60年代快速提高,60年代以后呈下降趋势。70年代以来的单交种苗期耐旱性随年份变化是呈下降趋势。70年代以来的27个单交种可分为3类,耐旱性强的杂交种为鲁单50、群单105、农大108、掖单13、掖单4号、郑单2号;耐旱性弱的杂交种为农大3138、农大60、沈单16;其余为中间类型。今后育种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在自交系选育中加大苗期水分胁迫,进而为培育耐旱杂交种奠定基础。2、干旱条件下,主推玉米品种产量较灌溉条件下降。在灌溉与干旱条件下,我国玉米主推品种的产量与年代呈线性上升趋势。在海南试验点的灌溉条件下产量的遗传增益为85.8Kg.ha-10.year-1(R2=0.96),干旱条件下的遗传增益为53.88Kg.ha-1.year-1(R2=0.94)。在新疆试验点,灌溉条件下产量遗传增益为94.3Kg.ha-1.year-1(R2=0.97),干旱条件下的遗传增益为61Kg.ha-.1year-1(R2=0.99)。在水浇条件下产量的遗传增益高于干旱条件。主推玉米品种的耐旱系数随着年代更替而下降,即我国玉米主推品种的耐旱性呈下降趋势。虽然玉米育种家一直比较重视品种的耐旱性,但是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主推玉米品种的耐旱性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今后自交系选育与杂交种比较试验中应当加大干旱胁迫的选择压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品种的耐旱性。在干旱条件下,1950-2000年代农家种及骨干杂交种被改良的植株性状为,ASI,叶夹角、雄穗分枝数、空秆率、最大绿叶数。光合速率和叶片卷曲度没有得到改良。被改良的穗部性状为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秃尖长。出籽率没有改良。耐旱性上升的主要植株性状为株高、穗位高、最大绿叶数,叶夹角与空秆率的耐旱性在下降。干旱条件下ASI、雄穗大小、光合速率与产量的相关性较高。因此得出,我国主推玉米品种的大部分农艺性状都得到了改良,但要提高品种的耐旱性需要继续提高干旱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减小雄穗,减少空秆率,减小秃尖,提高出籽率等方面的工作,选择叶片卷曲的基因型。3、亲本自交系的产量均随着年代而直线上升。大体趋势是1960-1980年代自交系产量迅速升高,1990年代下降,2000年代又有所回升。亲本自交系的耐旱系数随着年代更替呈上升趋势,2000年代出现下降。这说明我国骨干自交系的耐旱性在逐渐提高,但近十年出现倒退。今后需要拓宽种质基础,加大自交系选育中干旱的选择压力,进一步提高自交系的耐旱性。干旱条件下,亲本自交系被改良的植株性状为ASI、株高与穗位、雄穗分支数、叶夹角、空秆率、最大绿叶数。果穗性状都得到了改良。主要农艺性状的耐旱性上升的为株高、空秆率、穗长、穗粗、穗粒数,下降的为穗位高、百粒重。因此得出,玉米骨干自交系大部分农艺性状的耐旱性得到了很好的改良,下一步要加强干旱条件下百粒重的改良。4、干旱条件下的绝对杂种优势低于灌溉条件。这说明干旱引起杂交种的减产幅度大于其亲本自交系。绝对杂种优势均随着年代延伸而增加。在干旱条件下玉米杂交种绝对杂种优势增加速度低于灌溉条件。干旱条件下相对杂种优势较正常水浇条件没有明显差异。在所有灌溉条件中,1970-2000年代杂交种的相对杂种优势总体保持稳定。因此可以认为,杂交种产量的提高,并不是来源于逆境条件下杂种优势的提高,而是由于抗逆性得到改良。5、随着年代更替玉米品种对矮花叶病与瘤黑粉病的抗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杂交种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远远高于农家品种。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随年代更替而上升,但是1970年代单交种的出现,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大大降低,1980年代以后,玉米杂交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迅速升高。因此1980年代以后通过针对性的育种途径,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得到了较好的改良。本试验中1950-2000年代的35个时代品种都不抗粗缩病。因此选育抗粗缩病品种是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26页
    1.1 玉米生产概况第16页
    1.2 我国玉米生产面临的问题第16-18页
        1.2.1 资源危机,耕地资源贫乏第16-17页
        1.2.2 干旱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第17页
        1.2.3 病虫害日益严重第17-18页
    1.3 国外玉米育种目标的研究进展第18-24页
        1.3.1 产量遗传增益的研究第18-19页
        1.3.2 农艺性状改良的研究第19-21页
        1.3.3 耐密性改良研究第21页
        1.3.4 耐旱性改良研究第21-22页
        1.3.5 耐低氮性改良研究第22页
        1.3.6 玉米品种的抗虫病性第22-24页
    1.4 我国玉米育种目标的研究第24-25页
        1.4.1 我国玉米品种的遗传增益和耐密性改良研究第24页
        1.4.2 我国玉米农艺性状改良研究第24-25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苗期耐旱性的比较分析第26-3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2.1.1 试验材料第26-27页
        2.1.2 试验方法第27-28页
        2.1.3 数据分析第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2.2.1 不同年代品种苗期生物量的方差分析第28-29页
        2.2.2 不同年代品种的苗期耐旱系数变化趋势第29-30页
        2.2.3 70 年代以后各杂交种的苗期耐旱性对年份的响应第30-31页
    2.3 讨论第31-33页
        2.3.1 不同年代品种苗期耐旱性第31-32页
        2.3.2 玉米苗期耐旱鉴定的指标选择第32-33页
第三章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开花期耐旱性的比较分析第33-71页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33-37页
        3.1.1 试验材料第33-34页
        3.1.2 试验方法第34-37页
        3.1.3 数据分析第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63页
        3.2.1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联合方差分析第37-38页
        3.2.2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的回归分析第38-39页
        3.2.3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第39-52页
        3.2.4 不同年代杂交种亲本自交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第52-63页
    3.3 讨论第63-71页
        3.3.1 干旱条件下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趋势第63-64页
        3.3.2 干旱条件下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第64-67页
        3.3.3 玉米杂种优势的变化趋势第67-68页
        3.3.4 不同年代自交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第68-71页
第四章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抗病性的比较第71-81页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1-73页
        4.1.1 试验材料第71页
        4.1.2 试验方法第71-72页
        4.1.3 评价方法第72-73页
        4.1.4 统计分析第73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3-79页
        4.2.1 方差分析第73页
        4.2.2 病害鉴定结果第73-79页
    4.3 讨论第79-81页
        4.3.1 玉米粗缩病的抗性育种第79页
        4.3.2 对玉米矮花叶病、瘤黑粉病与丝黑穗病的抗性趋势第79-80页
        4.3.3 对三种病害的兼抗性分析第80-81页
第五章 结论第81-83页
    5.1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苗期耐旱性的演变趋势第81页
    5.2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开花期耐旱性的演变趋势第81-82页
    5.3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抗病性的演变趋势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2页
致谢第92-93页
作者简介第9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69043,这篇论文共9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7.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6.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