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形态、叶绿体基因组及核基因组SSR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

仁用杏论文 杏论文 叶绿体基因组论文 SSR论文 形态特征论文
论文详情
仁用杏是我国特有的生态经济型树种,也是我国六大木本粮油树种之一。仁用杏浑身是宝,被誉为“铁杆庄家”。与其他杏相比,仁用杏具有适应性强、丰产、出仁率高、营养和经济价值高等优良特点,具有极高的生态维护功能和开发利用潜力。但目前关于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在学术界尚有争议,遗传背景不清晰,阻碍了仁用杏长期育种工程研究的进展,从而制约了这一优良遗传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本研究选取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分别采用形态学分类法、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及核基因组SSR分析技术,对仁用杏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形态特征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在叶片、花、果实、果核、核仁性状上变异类型较多且变异幅度较大,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为果肉质量(0.72),最小的为叶形指数(0.05);表明我国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普通杏表型变异最丰富,西伯利亚杏次之,而仁用杏遗传多样性最低。2、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定及分析,发现西伯利亚杏叶绿体基因组最长(158224 bp),仁用杏次之(157994 bp),而普通杏最小(157951 bp),这主要是由于杏属叶绿体基因组LSC和SSC区长度差异造成;杏属叶绿体基因组均由LSC、SSC、IRa和IRb四部分组成,共含有129个基因,包括85个蛋白编码基因、36个tRNA、8个rRNA,其基因顺序与桃、樱桃、梨和烟草等一致,并未发生过重排事件。杏属叶绿体基因组SSR、SNP、indel和IR/SC边界区具有丰富的变异,可用于杏种质鉴定、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研究。3、基于核基因组SSR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我国仁用杏、普通杏和西伯利亚杏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e=0.85,I=2.20),其中,普通杏遗传多样性最高(He=0.76,I=1.64),西伯利亚杏次之(He=0.76,I=1.59),仁用杏最低(He=0.72,I=1.45)。遗传分化(Fst)和基因流(Nm)分析表明,种间Fst和Nm分别为0.07~0.12和2.14~3.18,说明种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但此时,基因流可以防止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分化(Nm>1)。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有12.41%的遗传变异来自种间,而87.59%的遗传变异来自种内。4、通过形态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仁用杏绝大多数形态指标大于西伯利亚杏,偏向于普通杏;其中,仁用杏与西伯利亚杏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等27个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仁用杏与普通杏的果实开裂与否、果实长、果实宽等17个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利用形态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发现仁用杏与普通杏亲缘关系最近。5、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仁用杏与普通杏、西伯利亚杏间SSR、SNP和indel等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非编码区,其中,仁用杏与西伯利亚杏共有的SSR位点为43个,而仁用杏与普通杏共有的SSR位点为53个;仁用杏与西伯利亚杏间检测到683个SNP,而仁用杏与普通杏间检测到346个SNP;仁用杏与普通杏、西伯利亚杏分别有22和66处发生indel事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77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对28个物种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杏属植物中仁用杏与普通杏亲缘关系最近。因此,无论是在叶绿体基因组非编码序列还是在编码序列,仁用杏均与普通杏较相似,亲缘关系最近。6、核基因组SSR进行的Structure分析、UPGMA关系树、NJ邻接关系树和PCoA分析结果均显示,仁用杏与普通杏亲缘关系最近;与华北地区(河北、陕西)、西北地区(陕西)、东北地区(辽宁)和华东地区(山东)普通杏具有相似的遗传背景。综上所述,仁用杏与普通杏亲缘关系最近,但是仁用杏与普通杏也具有一定的稳定差异。因此,基于表型特征、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SSR以及种下分类单元的概念,认为仁用杏可能是普通杏的一个变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6页
    1.1 引言第16-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6-17页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第17页
    1.2 杏种质资源概况第17-18页
        1.2.1 杏的起源与分布第17-18页
        1.2.2 杏的分类第18页
    1.3 仁用杏研究进展第18-20页
        1.3.1 仁用杏育种研究第18-19页
        1.3.2 仁用杏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第19页
        1.3.3 仁用杏资源分子水平的研究第19-20页
    1.4 关于植物分类地位的研究第20-23页
        1.4.1 形态学分类法第20页
        1.4.2 解剖学分类法第20页
        1.4.3 染色体分类法第20-21页
        1.4.4 孢粉学分类法第21页
        1.4.5 生化标记分类法第21页
        1.4.6 DNA分子标记分类法第21-23页
    1.5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存疑第23-24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24-25页
    1.7 研究技术路线第25-26页
第二章 基于形态学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第26-4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2.1.1 材料第26页
        2.1.2 试验方法第26-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41页
        2.2.1 质量性状分析第28-31页
        2.2.2 数量性状分析第31-33页
        2.2.3 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第33-39页
        2.2.4 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39-41页
    2.3 讨论第41-44页
    2.4 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仁用杏分类地位研究第46-70页
    3.1 方法、试剂与设备第46-47页
        3.1.1 材料第46页
        3.1.2 仪器与试剂第46-47页
        3.1.3 分析软件第47页
    3.2 试验方法第47-49页
        3.2.1 样品DNA的提取第47-48页
        3.2.2 引物设计第48页
        3.2.3 PCR扩增第48-49页
        3.2.4 PCR产物的检测及送样测序第49页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9-52页
        3.3.1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拼接和组装第49-50页
        3.3.2 叶绿体基因组组成及序列特征的分析第50-51页
        3.3.3 叶绿体基因组物理图谱的绘制第51页
        3.3.4 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第51页
        3.3.5 叶绿体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分析第51页
        3.3.6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与IR区的收缩与扩张分析第51页
        3.3.7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插入缺失(indel)和碱基突变(SNP)分析第51-52页
        3.3.8 仁用杏系统发育分析第52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52-65页
        3.4.1 杏总DNA提取结果第52-53页
        3.4.2 叶绿体特异引物的PCR扩增结果第53页
        3.4.3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特征第53-54页
        3.4.4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第54-57页
        3.4.5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SSR分析第57-58页
        3.4.6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IR区的收缩与扩张分析第58-59页
        3.4.7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第59页
        3.4.8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SNP及indel的分析第59-63页
        3.4.9 仁用杏系统发育分析第63-65页
    3.5 讨论第65-68页
        3.5.1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与组成第65页
        3.5.2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第65-66页
        3.5.3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IR-SC区域的比较分析第66页
        3.5.4 杏属叶绿体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第66-67页
        3.5.5 杏属系统发育分析第67页
        3.5.6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及起源分析第67-68页
    3.6 小结第68-70页
第四章 基于核基因组SSR的仁用杏分类地位分析第70-9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0-74页
        4.1.1 试验材料第70-71页
        4.1.2 仪器与试剂第71页
        4.1.3 DNA提取第71页
        4.1.4 SSR引物筛选第71-73页
        4.1.5 SSR检测第73页
        4.1.6 数据分析第73-74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4-91页
        4.2.1 提取DNA质量的检测第74页
        4.2.2 引物筛选第74-75页
        4.2.3 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第75-79页
        4.2.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9-80页
        4.2.5 仁用杏的分类地位分析第80-91页
    4.3 讨论第91-94页
        4.3.1 试验方法的选择第91页
        4.3.2 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第91-93页
        4.3.3 仁用杏分类地位第93-94页
    4.4 小结第94-95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95-99页
    5.1 结论第95-97页
        5.1.1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95-96页
        5.1.2 仁用杏分类地位证据第96-97页
    5.2 创新点第97-98页
    5.3 展望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11页
附录第111-133页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3140345,这篇论文共13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0.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