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1 小麦品质育种概述 | 第11-12页 |
1.2 类胡萝卜素概述 | 第12-16页 |
1.2.1 类胡萝卜素概念 | 第12页 |
1.2.2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13页 |
1.2.3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3-14页 |
1.2.4 类胡萝卜素生物检测技术 | 第14-15页 |
1.2.5 小麦类胡萝卜素的遗传研究 | 第15-16页 |
1.2.6 小麦类胡萝卜素与营养品质 | 第16页 |
1.3 脂肪氧化酶概述 | 第16-20页 |
1.3.1 脂肪氧化酶的概念 | 第16-17页 |
1.3.2 脂肪氧化酶的结构 | 第17页 |
1.3.3 脂肪氧化酶的生理机制 | 第17页 |
1.3.4 影响脂肪氧化酶活性的因素 | 第17-18页 |
1.3.5 脂肪氧化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3.6 脂肪氧化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数量遗传学发展概述 | 第20页 |
1.5 植物数量性状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 第20-22页 |
2 引言 | 第22-2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3.1.1 F6代重组自交系群体类胡萝卜素遗传分析试验 | 第23页 |
3.1.2 242个小麦品种资源类胡萝卜素含量等品质性状试验 | 第23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3.2.1 全麦粉的制备 | 第23页 |
3.2.2 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第23页 |
3.2.3 脂肪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23-24页 |
3.2.4 其他品质性状的测定 | 第24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24-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1页 |
4.1 孟0308/宛抗18杂交组合F6代遗传分析 | 第26-31页 |
4.1.1 双亲及F6代群体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第26页 |
4.1.2 192个株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布范围 | 第26页 |
4.1.3 192个株系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26页 |
4.1.4 192个株系类胡萝卜素含量表型分布 | 第26-28页 |
4.1.5 遗传模型的建立和适合性检验 | 第28-31页 |
4.1.6 最适模型下的遗传参数估计 | 第31页 |
4.2 242个小麦品种资源材料类胡萝卜素含量等品质性状分析 | 第31-41页 |
4.2.1 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布范围 | 第31-32页 |
4.2.2 9个品质性状简单统计量和方差分析 | 第32-36页 |
4.2.3 4个品质性状的聚类分析 | 第36页 |
4.2.4 9个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6-39页 |
4.2.5 不同来源的小麦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第39-41页 |
5 讨论 | 第41-43页 |
5.1 关于应用P1、P2和RILF6代群体的遗传分析 | 第41页 |
5.2 关于小麦类胡萝卜素等品质性状的研究及品种资源筛选 | 第41-43页 |
6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