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阶煤热解半焦的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特性试验研究

低阶煤论文 半焦论文 循环流化床论文 燃烧论文 污染物排放论文
论文详情
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中,低阶煤(褐煤/次烟煤)占55%以上。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的能源利用率相对偏低,对低阶煤的利用方面主要用于燃烧或气化,效率低、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低阶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如何实现低阶煤的梯级综合利用,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针对低阶煤的利用现状,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提出了以低阶煤热解为先导的煤炭资源化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技术路线,煤热解产生的热解气和焦油将作为高品位原料实现利用,热解后产生的大量细颗粒半焦(0-10 mm)不适合做原料,只能通过燃烧的方式进行发电实现其高效利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广泛的燃料适应性,而0-10 mm粒度的燃料正适合在流化床锅炉中进行燃烧发电。为了实现半焦的清洁、高效利用,需要掌握半焦在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和排放特性。本文首先研究了半焦的基础理化特性,并利用热重-质谱联用对半焦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进行初步探索。之后在不同规模的大型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研究半焦的流动、燃烧和污染物排放及脱除特性,同时,探索开展了循环流化床半焦燃烧超低NOx排放试验研究。相比原煤,半焦的孔隙结构更加发达。神木烟煤和神木半焦中有四种不同形态的氮,分别为N-6、N-5、N-Q和N-X,不含胺类物质。神木半焦中的N-X、N-Q相对含量增加,N-6和N-5相对含量减少。热重-质谱数据表明,神木烟煤和神木半焦燃烧过程中NOx前驱物主要是NH3和HCN,HCN的生成量要高于NH3。神木烟煤燃烧过程中含氮气体生成量明显高于神木半焦,气体析出时间更早,气体析出时间段对应的温度区间更宽。半焦在流化床中的流态化特性和输运特性都较好,且能在燃烧炉炉膛内形成上下均匀的温度场。随燃烧炉温度升高,密相区和稀相区表观颗粒浓度趋于均匀,床料的流态化特性增强。一/二次风配比对燃烧炉温度的影响没有很强的规律性;从温度分布均匀性看,随着一次风率增大,温度分布更均匀。与冷半焦燃烧工况相比,热半焦燃烧以及煤热解燃烧后耦合工况下时炉膛的温度分布更均匀。神木半焦相比于神木烟煤,存在着火延迟、燃烧稳定性差、燃烧效率低及燃尽性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都有明显改善。神木半焦燃烧时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强。燃用神木半焦时,燃烧温度应至少在900℃以上。在流化床燃烧温度区间内,NOx排放值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首次在中试规模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得到的结论。采用旋风分离器入口喷还原剂的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可有效的降低烟气NOx排放浓度,氨水溶液脱硝效率优于尿素溶液。探索了实现NOx超低排放的技术方案,在新型循环流化床上试验台上开展了神木半焦燃烧NOx超低排放试验研究,包括高层配风、低氧燃烧和后燃燃烧技术方案。高层配风对于NOx的减排作用有限,距离100 mg/m3达标排放还有一定距离,脱硝效率在30%左右。半焦低氧燃烧时NOx排放浓度大幅降低,但是燃烧效果很差,燃烧效率非常低。采用炉膛缺氧,后燃室后燃的技术方案可以使NOx排放值降低到100 mg/m3以下,最低可以到51 mg/m3,实现了NOx的超低排放,同时保证了较高的燃烧效率,燃烧效率在98.6%以上。焦炭N转化为NOx过程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逐步释放的,最终生成的NOx是在后燃室中未燃尽飞灰中的氮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的。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表第9-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8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9页
        1.1.1 我国能源现状第17-18页
        1.1.2 循环流化床技术第18页
        1.1.3 半焦简述第18-19页
    1.2 半焦燃烧研究现状第19-26页
        1.2.1 半焦基础理化特性第20-21页
        1.2.2 半焦燃烧特性第21-25页
            1.2.2.1 热重分析第21-23页
            1.2.2.2 流化床反应装置第23-24页
            1.2.2.3 其他分析方法第24-25页
        1.2.3 半焦燃烧动力学特性第25-26页
    1.3 半焦燃烧低氮氧化物排放技术研究第26-36页
        1.3.1 半焦燃烧NO_x生成机理第26-31页
            1.3.1.1 煤热解过程氮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第28-29页
            1.3.1.2 焦炭N生成NO_x机理研究第29-31页
        1.3.2 燃烧中脱硝技术第31-34页
            1.3.2.1 分级燃烧技术第31-33页
            1.3.2.2 烟气再循环技术第33页
            1.3.2.3 低氧燃烧技术第33-34页
        1.3.3 燃烧后脱硝技术第34-36页
            1.3.3.1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第34-35页
            1.3.3.2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第35-36页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36-38页
第二章 半焦基础理化特性研究第38-52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水平管式炉热解半焦制备第38-39页
        2.2.1 实验样品第38-39页
        2.2.2 实验装置第39页
    2.3 半焦孔隙结构特征第39-49页
        2.3.1 实验方法第39-43页
            2.3.1.1 BET吸附理论第40-41页
            2.3.1.2 孔径分布计算第41-43页
        2.3.2 氮气吸附分析结果第43-49页
            2.3.2.1 吸附/脱附等温线第43-46页
            2.3.2.2 比表面积、孔容积及平均孔径第46-47页
            2.3.2.3 比孔容分布第47-49页
    2.4 半焦表面形貌第49-51页
    2.5 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半焦燃烧特性热重实验研究第52-68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实验装置第52页
    3.3 实验样品第52页
    3.4 实验方法第52-55页
        3.4.1 燃烧特性判别指标第52-54页
        3.4.2 实验条件第54-55页
    3.5 半焦燃烧特性分析第55-62页
        3.5.1 煤种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55-58页
        3.5.2 热解温度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58-59页
        3.5.3 煤焦混合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59-60页
        3.5.4 升温速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60-62页
    3.6 半焦燃烧动力学分析第62-66页
        3.6.1 Coats-Redfern法第62-64页
        3.6.2 燃烧动力学模型第64-66页
    3.7 小结第66-68页
第四章 不同类型半焦燃烧特性试验研究第68-80页
    4.1 引言第68页
    4.2 试验装置第68-70页
    4.3 试验物料第70-71页
    4.4 试验方法第71-74页
        4.4.1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71-73页
        4.4.2 试验工况第73-74页
    4.5 不同类型半焦燃烧特性分析第74-78页
        4.5.1 冷半焦燃烧特性第74-75页
            4.5.1.1 半焦的流态化特性第74页
            4.5.1.2 燃烧炉温度分布第74-75页
        4.5.2 热半焦燃烧特性第75-77页
            4.5.2.1 半焦输运及流态化特性第75-76页
            4.5.2.2 燃烧炉温度分布第76-77页
        4.5.3 煤热解燃烧耦合燃烧特性第77-78页
            4.5.3.1 半焦输运及流态化特性第77页
            4.5.3.2 燃烧炉温度分布第77-78页
    4.6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半焦燃烧NO_x排放特性和脱除特性试验研究第80-108页
    5.1 引言第80-81页
    5.2 煤焦中氮元素赋存形态及析出特性第81-87页
        5.2.1 实验装置第81页
        5.2.2 实验物料第81-82页
        5.2.3 实验方法第82-84页
        5.2.4 半焦中氮的赋存形态第84-86页
        5.2.5 含氮气体生成特性第86-87页
    5.3 半焦燃烧NO_x生成和脱除特性试验研究第87-92页
        5.3.1 试验装置第87-89页
        5.3.2 试验物料第89-90页
        5.3.3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90-91页
        5.3.4 试验工况第91-92页
    5.4 半焦燃烧状态第92-95页
        5.4.1 炉膛温度和压力分布第92-94页
        5.4.2 燃烧效率第94-95页
    5.5 半焦燃烧NO_x排放特性第95-98页
        5.5.1 燃烧温度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第95-97页
        5.5.2 过量空气系数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第97页
        5.5.3 二次风布置方式对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第97-98页
    5.6 半焦燃烧SNCR脱硝特性第98-106页
        5.6.1 炉膛燃烧状态第100页
        5.6.2 不同还原剂对SNCR反应特性的影响第100-102页
        5.6.3 反应温度和NSR对SNCR反应特性的影响第102-106页
    5.7 小结第106-108页
第六章 半焦循环流化床燃烧超低NO_x排放试验研究第108-131页
    6.1 引言第108页
    6.2 试验装置第108-110页
    6.3 试验方法第110-112页
        6.3.1 试验物料第110-111页
        6.3.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第111页
        6.3.3 试验工况第111-112页
    6.4 高层配风试验第112-117页
        6.4.1 炉内流动特性第112-115页
        6.4.2 炉膛内的燃烧特性第115-116页
        6.4.3 NO_x排放特性第116-117页
    6.5 低氧燃烧试验第117-118页
    6.6 后燃试验第118-129页
        6.6.1 后燃特性第119-123页
            6.6.1.1 温度分布第119-121页
            6.6.1.2 飞灰粒径分布和含碳量第121-123页
        6.6.2 后燃NO_x排放特性第123-125页
        6.6.3 后燃燃烧NO_x排放机理分析第125-129页
    6.7 小结第129-131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131-134页
    7.1 结论第131-132页
    7.2 未来工作展望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47-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第148-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926946,这篇论文共149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4.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