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研究

T波电交替论文 心室晚电位论文 窦性心率震荡论文 心率变异性论文 QRS波宽度论文 QT间期论文 非
论文详情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多项无创心电学指标:T波电交替(TWA)、窦性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非持续性室速(NSVT)、室性早搏(VPBs)、心室晚电位(VLP)、QT司期(QTc),在心肌梗死早期作为心脏性猝死(SCD)预测因子的预测价值,并探索理想的联合方案,识别心肌梗死后猝死高危人群。方法:连续入选我院CCU病房2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急性期(2周内)给予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平均信号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体表心电图测定QRS波宽度和QTc间期:QRS波增宽定义为QRS波宽度>110ms,QTc延长定义为QTc间期>450ms(男性)/460ms(女性);心室晚电位(VLP)是应用正交Frank导联系统滤波后矢量值的时域测量法测定(GE公司MAC5000),阳性标准为:RMS40<20μV+f-QRS)>114ms和/或LAS40>38ms;动态心电图测定:TWA、HRT、HRV;计算机软件应用改良的修正平均心搏(modified moving average MMA)算法来识别动态心电图记录期内存在的TWA,采用TWA≥47μV为界点;HRT异常定义为TO异常或/TS异常;HRV异常定义为SDNN<70ms;同时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室性早搏(30次/小时为频发)和非持续性室速(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且心率大于100次/分);二维超声心动图测LVEF值,心功能下降定义为LVEF随访一级终点为心脏性猝死或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全因死亡和非心律失常性心脏性死亡为二级终点。结果:平均随访11±3月,期间有15例(5%)患者发生SCD。与幸存组患者相比,SCD组患者LVEF明显低[35%(28%-52%) vs50%(33%-60%), P<0.0001], QRS波宽度明显较长[115(88-152)ms vs105(91-136)ms, P=0.022],而QTc间期无显著差异[458(416-513)ms vs450(394-493)ms, P=0.183]; 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WA、VLP、HRT (TS)及NSVT对心脏性猝死具有预测价值,风险比分别为:15.07(95%可信区间,2.88~78.68;p=0.001);6.49(95%可信区间,2.13~19.77;p=0.0031)、4.21(95%可信区间,1.18-14.99;p=0.026)及16.78(95%可信区间,3.68~44.41;p<0.0001)。且24小时内发生T波电交替(≥47μ V)的频次超过5次的患者发生SCD的风险更高,其风险比为18.24(95%可信区间,4.20-83.68;p=0.0004)。联合NSVT或TS可提高VLP预测能力,风险比由6.49分别提高到16.07及14.21。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2周内)出现NSVT或TWA≥47μV且发生频次≥5次/24h的患者发生SCD的风险较大;阳性VLP同时伴有异常TS或NSVT能够识别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
中文摘要第4-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引言第7-11页
研究方法第11-17页
结果第17-32页
    一、体表心电图指标(QRS波时限、QTc间期)第19-21页
    二、平均信号心电图指标(心室晚电位-VLP)第21-23页
    三、动态心电图指标(TWA、HRT、HRV、VPBs、NSVT)第23-28页
    四、联合多项无创心电指标第28-32页
讨论第32-39页
    一、体表心电图指标(QRS波时限、QTc间期)第32-33页
    二、平均信号心电图指标(心室晚电位-VLP)第33-34页
    三、动态心电图指标(TWA、HRT、HRV、VPBs、NSVT)第34-37页
    四、联合多项无创心电指标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52页
附录1 英文缩略词索引第52-53页
附录2 综述第53-87页
    参考文献第71-87页
附录3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项目一览表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69546,这篇论文共90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7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