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海小黄鱼、大头鳕和黄鮟鱇种群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

小黄鱼论文 大头鳕论文 黄鮟鱇论文 生物学特征论文 种群动态论文 年际变化论文 捕捞论文 海表温度论
论文详情
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大量的优质蛋白,在满足市场需求和保障食物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的加剧,海洋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动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进而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和产出功能。因此,本研究以黄渤海三种底层高营养级鱼类小黄鱼、大头鳕和黄鮟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在我国重要的渔业海域黄渤海的底拖网调查和取样资料(小黄鱼、大头鳕和黄鮟鱇资料的时间跨度分别为1960-2010年、1999-2009年和1985-2009年),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和种群相对资源密度在捕捞和环境变化双重压力下的年际变化,以期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渔业种群动态的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1960年到2010年,多数年份内小黄鱼雌雄个体之间体长-体重关系参数b无显著差异(P>0.05);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线性关系(P<0.01),参数a的对数lga与b的比值为常数,与鱼体密度有关。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04年以等速生长为主,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1982-1983年)和资源恢复初期(1993年)有所增大;黄海南部群系雌雄个体从1960年到2010年以负异速生长为主,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1986年)和资源恢复初期(1994年)呈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个体的肥满度从1960年到2004年总体呈减小趋势;黄海南部群系雌雄个体1986年的肥满度极显著小于对应群体1960年的肥满度(P<0.05),此后略有升高,但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认为,性成熟比例的变化和差异是两个群系参数b变化和差异的主要原因;雄性参数b的变化与捕捞压力呈现较好的协同关系,当资源密度升高时,b值增大。1960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小黄鱼肥满度的减小主要原因是性成熟年龄的减小,20世纪90年代后小黄鱼两群系肥满度的变化与生活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相对应,SST越高,肥满度越高。从1960年到2010年,小黄鱼雌性个体的50%性成熟体长(L50)和年龄(A50)呈减小趋势,其中黄海北部-渤海群系由152.8 mm减小到105.3 mm,黄海南部群系由184.4 mm减小到110.1 mm,A50分别由1.5 a和2.4 a减小到1 a左右。ARSS分析显示,两个群系内性成熟曲线在间隔时间较长时(≥4年)变化极显著(P<0.01),但在较短时间间隔内(<4年)差异不显著(P>0.05);群系之间性成熟曲线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两个群系的性成熟模式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种群生长参数和SST的变化是L50变化的影响因子。小黄鱼幼鱼生长速度的加快和极限体长的减小,可使其L50减小,由于幼鱼生长速度的加快和种群极限体长的减小主要由过度捕捞引起,说明过度捕捞是小黄鱼性成熟体长减小的原因;海表温度日升高率(TDIR)与黄海北部-渤海群系的L50呈负相关关系,海表温度升高快,L50减小;而SST与黄海南部群系性成熟速率(δ)呈负相关关系,表明较高的SST会使黄海南部群系δ减小,这主要因为黄海南部的SST高于小黄鱼的最佳产卵温度,并使种群向黄海深部和冷水团区域移动导致。此外,小黄鱼承受的持续高强度捕捞压力,会促进其性成熟基因的变化,使A50向低龄进化。2000年以来,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的相对资源密度较1985年明显升高,且较为稳定;黄海南部群系的相对资源密度从1985年到2010年呈逐年减小趋势。小黄鱼两个群系的相对资源密度通常以秋季最高,这由当年生个体大量进入渔场所致,但部分发生春季厄尔尼诺事件(El Ni?o, EN)的年份,黄海南部群系春季时相对资源密度最高,这可能由SST升高引起东海北部产卵场中的产卵群体向北移动导致。在发生EN事件的年份,江苏省小黄鱼产量在当年和之后1-2年均较高。黄海大头鳕主要分布在35°N以北海区,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向北移动了约0.5°;2007-2009年冬季大头鳕的相对资源密度较1999-2002年升高,优势年龄由I龄组升高到III龄组;体长-体重关系性别间无显著差异(P>0.05),1999-2002年和2007-2009年大头鳕雌雄混合群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W=4.564×10-3 L3.333和W=1.550×10-2 L2.994,群体由正异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两个阶段内,大头鳕主要饵料均为甲壳类,但由于2007-2009年大头鳕分布区转变,摄食了更多的甲壳类生物,饵料多样性指数(H’)由1.0升高到1.9,生境宽度增加。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黄海大头鳕年龄结构仍然较为简单,资源易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1985年到2009年,黄海中南部黄鮟鱇种群结构简单化、个体小型化。体长和体重由负异速生长转变为等速生长;由于雌雄间生长速度的差异和雌性的产卵洄游,导致种群中雄性占优势;2005和2009年秋季黄鮟鱇样品中出现性成熟和产卵个体,预示着黄鮟鱇部分个体的产卵时间发生变化;黄鮟鱇的饵料组成时空异质性强,表明其对饵料的选择主要受生活区饵料种类的易得性影响;但从1985-1987年到2009年,黄鮟鱇的生境宽度持续降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海中南部底层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2000年以来,黄鮟鱇的相对资源密度显著升高,从1985年到2009年,多数年份的产量与年均海表温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但过高的SST会对相对资源密度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海洋渔业资源种群生物学特征变化研究进展第12-40页
    1.1 国内外海洋渔业资源现状第12-15页
    1.2 海洋渔业资源动态的主要影响因子第15-19页
    1.3 海洋渔业资源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第19-23页
    1.4 黄渤海三种重要底层鱼类资源的研究进展第23-29页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9-31页
    1.6 参考文献第31-40页
第二章 小黄鱼种群主要群系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第40-84页
    第一节 小黄鱼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的年际变化第40-55页
        1.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1.2 结果与分析第44-50页
        1.3 讨论第50-53页
        1.4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二节 黄渤海小黄鱼种群50%性成熟体长和年龄的长期变化第55-73页
        2.1 数据和方法第56-60页
        2.2 结果第60-66页
        2.3 讨论第66-69页
        2.4 参考文献第69-73页
    第三节 黄海小黄鱼种群资源动态及其与ENSO 的关系第73-84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74-75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75-80页
        3.3 讨论和结论第80-82页
        3.4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三章 黄海大头鳕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第84-97页
    1.1 材料和方法第84-87页
    1.2 结果第87-92页
    1.3 讨论第92-95页
    1.4 参考文献第95-97页
第四章 黄鮟鱇种群特征的年际变化第97-113页
    1.1 数据和方法第97-99页
    1.2 结果和分析第99-107页
    1.3 讨论第107-111页
    1.4 参考文献第111-113页
第五章 总结第113-11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852,这篇论文共11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5.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