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相关因子的研究

吴茱萸道地性论文 产区规划论文 遗传多样性论文 土壤因子论文 内生菌论文
论文详情
[目的]贵州铜仁地区产的吴茱萸,颗粒均匀、色泽绿、香气浓烈、味辛辣、品质上乘,饮誉中外。因贵州铜仁地区所产吴茱萸产量大、质量优良,被称为贵州道地药材,也为贵州名药之一;湖南新晃产吴莱萸质量最好,为吴茱萸道地药材。研究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的相关因子,探讨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的机制,构建吴茱萸道地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评价的共性技术体系,结合社会经济条件,为因地制宜地进行生产区域布局和发展优势品种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吴茱萸道地药材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网络调查了全国吴茱萸资源;实地考察了全国吴茱萸主要产区并对产区的种植品种、引种来源、蕴含量、经纬度、海拔、土壤类型等进行详细记录,采用五点采样法采集这些产区的根、茎、叶、果实和土壤等样品;利用TCMGIS技术对中药吴茱萸道地产区进行区划分析;用吴茱萸的嫩叶为试验材料,利用ITS、AFLP、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产地的吴茱萸进行遗传背景分析;采用平板分离法对湖南新晃、浏阳、湘乡、娄底,贵州铜仁,江西万载和浙江平阳、建德等地的吴茱萸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比较分析,采用HPLC, LC-MS等分析技术对产吴茱萸碱、吴茱萸碱次碱及结构类似物等成分的微生物进行分析;采用HPLC对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中药吴茱萸果实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滴定法测定土壤呼吸强度、采用最大或然计数法(MPN)进行微生物生理类群(钾细菌、氨化细菌、自生好氧固氮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测定,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等酶的活性,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1.文献查阅和实地考察发现,中药吴茱萸的道地性与纬度(27。左右)和海拔(200-600m)有关,说明纬度和海拔是中药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的关键因子;通过吴茱萸的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的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吴茱萸品种的选择对吴茱萸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通过TCMGIS的吴茱萸产地适宜性区划分析发现吴茱萸中的石虎品种82%的适宜产地在贵州,贵州作为石虎的道地产区与文献记载的完全吻合。2.ITS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药材ITS序列多态性较差,序列相似度大,仅部分样品存在少量碱基突变;AFLP分析结果表明,AFLP分子标记技术能很好地区分吴茱萸药材三个来源植物吴茱萸和石虎、疏毛吴茱萸之间的遗传差异;湖南新晃、贵州铜仁等高海拔山区作为中药吴茱萸道地产区,植株遗传背景比较稳定,这可能是生产质量稳定的药材原料的基础;SRAP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遗传背景多样性比较明显,由SRAP对吴茱萸的聚类分析可知,吴茱萸遗传背景有品种的差异,即石虎和疏毛吴茱萸的遗传差异较大,各地区有按同一品种聚类的趋势,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小,突出表现为贵州铜仁、湖南新晃道地产区的样品聚集较紧密。3.对不同产地同一品种、同一产地不同品种、同一产地同一品种的不同采收期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检测表明,品种、产地、采收期对中药吴茱萸的道地性都有重要的影响。4.对不同吴茱萸产区的土壤因子研究表明,土壤Zn、土壤蔗糖酶活、土壤Cu等因子对中药吴茱萸道地性有显著影响。5.从8个吴茱萸产区共分离到31株内生真菌和37株内生细菌,分别从吴茱萸的叶、茎和果实中分离到不同的内生菌,表现为组织特异性,且在不同产地的内生菌的种类和优势种群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具有地域特异性;筛选出产吴茱萸碱和次碱及结构类似物的4株内生真菌和1株内生细菌。6.吴茱萸挥发油的抑菌试验表明,吴茱萸挥发油的抑菌能力可以作为中药吴茱萸道地性的一个重要的药效指标。[结论]中药吴茱萸道地性的形成主要是以下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产地吴茱萸栽培品种的差异、遗传背景的特异性等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如品质最好的湖南新晃的中药吴茱萸品种单一,全为石虎,其遗传背景差异小且稳定;环境因子中的温度,海拔和土壤微生物的总量和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元素的分布规律等外在因素起关键作用。研究吴茱萸道地性的技术包括:用于遗传背景分析的AFLP和SRAP等分子标记技术,用于道地产地区划的TCMGIS-Ⅱ系统分析法,用于土壤微生物的生理类群分析的最大或然法,用于土壤总微生物的含量测定的酸碱滴定法。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道地性研究概况第17-27页
    1 道地性简介第17-18页
        1.1 道地药材的概念与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 药材道地性形成的机理第18页
    2 影响道地性形成的因素第18-25页
        2.1 遗传背景第18-20页
            2.1.1 基因组的特异性第18-20页
            2.1.2 功能基因表达的特异性第20页
        2.2 活性成分第20-21页
        2.3 温度第21-22页
        2.4 水分第22-23页
        2.5 光照第23页
        2.6 土壤第23-24页
        2.7 内生菌第24-25页
    3 选题来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25-27页
        3.1 研究目标第25页
        3.2 研究内容第25-26页
        3.3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吴茱萸资源调查第27-43页
    1 吴茱萸简介第27-29页
        1.1 道地药材吴茱萸沿革第27-28页
        1.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第28-29页
    2 吴茱萸主要栽培种第29-32页
        2.1 吴茱萸第29页
        2.2 石虎第29-30页
        2.3 疏毛吴茱萸第30-31页
        2.4 其他价值低的栽培种第31-32页
            2.4.1 密果吴茱萸第31页
            2.4.2 硬毛吴茱萸第31-32页
            2.4.3 未鉴定种第32页
    3 吴茱萸资源调查第32-37页
        3.1 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第32-35页
            3.1.1 文献调研第32-33页
            3.1.2 实地考察第33-35页
        3.2 吴茱萸生物学特性与产量的关系第35-36页
            3.2.1 树茎、树高与产量的关系第35页
            3.2.2 树间距、树冠与产量和病虫害的关系第35-36页
        3.3 冻害对吴茱萸的影响第36-37页
    4 基于TCMGIS的中药吴茱萸产地适宜性区划第37-41页
        4.1 TCMGIS简介及应用第37-38页
        4.2 基于TCMGIS-Ⅱ石虎产地适宜性分析第38-41页
    5 吴茱萸资源破坏的原因第41-42页
        5.1 缺乏统筹管理,导致药农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第41页
        5.2 药材品种混乱,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第41-42页
    6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吴茱萸遗传背景与道地性的关系第43-65页
    1 ITS序列分析第43-51页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43-44页
            1.1.1 材料第43-44页
            1.1.2 仪器第44页
            1.1.3 试剂第44页
        1.2 方法第44-45页
            1.2.1 吴茱萸基因组DNA的提取第44页
            1.2.2 吴茱萸ITS序列的扩增第44页
            1.2.3 扩增产物检测与测序第44-45页
            1.2.4 序列分析第45页
        1.3 结果与分析第45-50页
            1.3.1 吴茱萸DNA提取效果第45页
            1.3.2 吴茱萸ITS扩增效果第45-46页
            1.3.3 ITS测序分析第46页
            1.3.4 2009年样品ITS序列对比分析第46-48页
            1.3.5 2010年吴茱萸ITS序列的比对分析第48-50页
        1.4 讨论第50-51页
    2 AFLP分析第51-57页
        2.1 试剂材料第51页
            2.1.1 仪器第51页
            2.1.2 试剂第51页
            2.1.3 试验材料第51页
        2.2 AFLP分析方法第51-53页
            2.2.1 基因组提取第51-52页
            2.2.2 双酶切第52页
            2.2.3 连接反应第52页
            2.2.4 预扩增第52页
            2.2.5 选择性扩增第52-53页
            2.2.6 PCR产物电泳及检测第53页
            2.2.7 数据统计分析第53页
        2.3 AFLP结果与分析第53-56页
            2.3.1 AFLP引物筛选及体系构建第53-54页
            2.3.2 AFLP多态性分析第54页
            2.3.3 AFLP聚类结果第54-56页
        2.4 讨论第56-57页
    3 SRAP分析第57-64页
        3.1 仪器、试剂和材料第57-58页
            3.1.1 仪器第57页
            3.1.2 试剂第57页
            3.1.3 吴茱萸材料第57-58页
        3.2 试验方法第58-60页
            3.2.1 DNA提取第58页
            3.2.2 SRAP引物的筛选第58-59页
            3.2.3 SRAP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第59页
            3.2.4 电泳及显影观察第59页
            3.2.5 数据统计分析第59-60页
        3.3 SRAP结果及分析第60-64页
            3.3.1 SRAP引物筛选及多态性分析第60-61页
            3.3.2 SRAP聚类结果第61页
            3.3.3 基于SRAP的种群遗传参数分析第61-64页
        3.4 讨论第64页
            3.4.1 吴茱萸遗传背景分析第64页
            3.4.2 吴茱萸遗传多样性参数第64页
            3.4.3 遗传背景差异与道地性的关系第64页
    4 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采收期、生长年限和产地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第65-77页
    1 试验材料第65页
    2 试验方法第65-66页
        2.1 HPLC检测条件第65页
        2.2 样品处理和标准品溶液制备第65-66页
        2.3 检测方法第66页
        2.4 含量测定第66页
            2.4.1 回归方程的建立第66页
            2.4.2 含量测定第6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6-74页
        3.1 采收期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第67-70页
            3.1.1 吴茱萸不同采收期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变化规律第67-68页
            3.1.2 石虎不同采收期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变化规律第68页
            3.1.3 疏毛吴茱萸不同采收期吴茱萸碱和次碱的变化规律第68-70页
        3.2 生长年限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第70-71页
        3.3 产地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第71-74页
            3.3.1 同一品种不同产地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第71-73页
                3.3.1.1 产地对吴茱萸的品质的影响第71-72页
                3.3.1.2 产地对石虎品质的影响第72-73页
                3.3.1.3 产地对疏毛吴茱萸品质的影响第73页
            3.3.2 同一产地不同吴茱萸的品质比较第73-74页
    4 讨论第74-76页
        4.1 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作为吴茱萸品质的指标的依据第74-75页
        4.2 采收期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第75页
        4.3 产地对吴茱萸品质的影响第75-76页
    5 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道地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第77-90页
    1 土壤肥力对产量的影响第77-85页
        1.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1.1.1 试验材料第77页
            1.1.2 试验方法第77-78页
                1.1.2.1 土壤样品的采集第77页
                1.1.2.2 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第77-78页
                1.1.2.3 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测定第78页
                1.1.2.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第78页
                1.1.2.5 数据分析方法第78页
        1.2 结果与分析第78-84页
            1.2.1 根际微生物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78-79页
            1.2.2 土壤肥力有关的微生物和道地性的关系第79-80页
            1.2.3 土壤呼吸强度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80-81页
            1.2.4 土壤酶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81-84页
        1.3 讨论第84-85页
    2 土壤、药材元素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85-8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85-86页
            2.1.1 材料第85-86页
            2.1.2 方法第86页
                2.1.2.1 元素检测方法第86页
                2.1.2.2 数据分析第8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86-89页
            2.2.1 土壤元素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86-87页
            2.2.2 果实元素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87-88页
            2.2.3 非线性SVR模型回归分析第88-89页
        2.3 讨论第89页
    3 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吴茱萸内生菌与道地性相关性研究第90-111页
    1 吴茱萸内生真菌分离、纯化和鉴定第90-105页
        1.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90-91页
            1.1.1 试验材料第90页
            1.1.2 仪器与试药第90-91页
        1.2 试验方法第91-93页
            1.2.1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第91页
            1.2.2 吴茱萸内生真菌的发酵第91页
            1.2.3 薄层鉴定第91页
            1.2.4 LC-MS分析第91页
            1.2.5 ITS序列鉴定第91-93页
                1.2.5.1 吴茱萸内生真菌DNA的提取第91-92页
                1.2.5.2 DNA电泳检测第92页
                1.2.5.3 PCR扩增ITS序列第92-93页
                1.2.5.4 ITS序列的BLAST分析第93页
        1.3 试验结果第93-104页
            1.3.1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结果第93页
            1.3.2 内生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和发酵产物的提取第93-95页
            1.3.3 薄层鉴别第95页
            1.3.4 LC-MS分析第95-96页
            1.3.5 ITS序列鉴定第96-104页
                1.3.5.1 DNA提取条件优化结果第96-97页
                1.3.5.2 ITS的PCR扩增结果分析第97-98页
                1.3.5.3 ITS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第98-104页
        1.4 讨论第104-105页
            1.4.1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预测第104页
            1.4.2 吴茱萸内生真菌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104-105页
    2 吴茱萸内生细菌分离、纯化第105-110页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第105-106页
            2.1.1 材料第105页
            2.1.2 试剂第105-106页
        2.2 方法第106-107页
            2.2.1 内生细菌分离、纯化第106页
                2.2.1.1 细菌分离培养基第106页
                2.2.1.2 内生细菌分离第106页
                2.2.1.3 内生细菌纯化第106页
            2.2.2 内生细菌发酵第106-107页
            2.2.3 发酵产物的薄层鉴别第107页
            2.2.4 形态学观察第107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07-109页
            2.3.1 内生细菌分离结果第107-108页
            2.3.2 内生细菌发酵第108页
            2.3.3 发酵产物的薄层鉴别第108-109页
            2.3.4 形态学观察第109页
        2.4 讨论第109-110页
            2.4.1 研究吴茱萸内生细菌所面临的问题第109-110页
            2.4.2 吴茱萸内生细菌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110页
    3 小结第110-111页
第七章 吴茱萸抑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第111-118页
    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11-112页
        1.1 试验材料第111页
            1.1.1 试验菌种第111页
            1.1.2 吴茱萸挥发油第111页
            1.1.3 培养基第111页
            1.1.4 仪器第111页
        1.2 试验方法第111-112页
            1.2.1 挥发油提取第111-112页
            1.2.2 菌种活化第112页
            1.2.3 抑菌试验第11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2-116页
        2.1 挥发油对不同细菌的抑菌效果第112-114页
            2.1.1 抑菌试验结果第112-113页
            2.1.2 不同挥发油对细菌抑制效果第113-114页
        2.2 抑菌效果的成对样本检验(t检验)及多重比较(LSD检验)第114-116页
    3 讨论第116-117页
        3.1 吴茱萸抑菌与吴茱萸道地性的关系第116页
        3.2 吴茱萸挥发油的抑菌机理第116-117页
    4 小结第117-118页
结论与展望第118-121页
    1 结论第118-120页
        1.1 吴茱萸道地性受品种的影响,不同品种有不同的道地产区第118页
        1.2 海拔和纬度是吴茱萸道地性的关键因子第118页
        1.3 SRAP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中药吴茱萸的关键技术第118-119页
        1.4 采收期、生长年限和种植地等人为因素对吴茱萸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第119页
        1.5 土壤因子是吴茱萸道地性的重要生态因子第119页
        1.6 内生菌通过改变吴茱萸的有效成分合成的微环境而影响吴茱萸的道地性第119-120页
        1.7 吴茱萸挥发油的抑菌活性为吴茱萸道地性从药理方面评价找到新的方法第120页
    2 展望第120-121页
        2.1 吴茱萸道地性评价机制的完善第120页
        2.2 吴茱萸道地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第120页
        2.3 吴荣萸内生菌与道地性形成的关系第120-121页
缩写表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34页
作者简介第134-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7560,这篇论文共13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1.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