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模型和海水后向散射模型
卫星海色遥感论文 大气校正论文 大气气溶胶论文 海洋光学论文 后向散射模型论文
论文详情
东中国海以具有混浊沿岸水著称,属典型的二类水体。由于黄河、长江河水的入海,工业城市的沿海布局,使东中国海富集浮游植物、悬移质和黄色物质;蒙古和中国北部沙漠地区黄沙和陆源煤烟随大气传输入侵,使东中国海和东亚海域的大气气溶胶呈现强吸收性。因此,国外提供的海色卫星数据产品诸如ME RIs、MODIs在东中国海沿岸水域具有很大误差;中国的在轨海色传感器FY3A/MERSI和HY1B/cOcTs实际上缺乏可靠的数据产品。本文针对欧空局Envisat/MERIs数据,它是目前相对最佳的在轨海色传感器,利用1998—2010年东中国海海洋光学和大气光学现场测量数据集以及Mie散射和大气一海洋辐射传递模拟计算软件,对东中国海的大气气溶胶模型和海水后向散射模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它们是解决东中国海海色反演算法的关键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E RIs、MODIs大气校正算法在东中国海的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经EsA大气校正算法获得的遥感反射比Rrs(?)在东中国海的印证平均相对误差达71%,最大相对误差高达300%。单次散射反照率ssA—Angstrom指数Ⅱ分布图被用于检验气溶胶模型的粒径分布和折射率特征,上述二者的气溶胶模型均不能涵盖东中国海的大气气溶胶特征。EsA大气校正算法在东中国海的性能总体上优于NAsA SeaI)As 6.1大气校正算法。后者的Angstrom指数Ⅱ在东中国海的性能优于前者。2.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根据各类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指数Ⅱ的数值范围,利用AERONET和sKYNET气溶胶观测网数据库19个东中国海岸站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遥感研究所海洋光学数据库c)RSI02DB 6个航次620个站位的数据,首次给出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分类分布图,以及三种气溶胶类型的粒径分布和单次散射反照率光谱。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以海盐(cM)、煤烟(Bu)和黄沙(DD)共同作用的混合型为主导;煤烟的作用大于黄沙;黄沙的作用与区域和季节有关;几乎没有海盐作用为主的区域和季节。根据现场数据统计结果,给出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统计参数。3.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模型及气溶胶反射率查找表。利用气溶胶粒径分布和折射率现场数据以及气溶胶粒径双峰对数正态分布,首次给出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模型,包括粒径分布模型参数表和折射率参数表。利用Mie:散射计算软件,由该气溶胶模型计算气溶胶光学性质并与现场测量数据比较,二者吻合;用另一组现场测量数据作比较印证。利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研发的MOMO大气海洋辐射传递计算软件,进一步给出适用于东中国海的大气气溶胶反射率查找表。4.东中国海海水后向散射模型利用中国海洋大学的oRSIo2DB数据库东中国海6个航次575站位的数据,选择【30xarfdl]et a1.(2009)的海中悬浮粒子散射系数b。(?)光谱模型,拟合获得适用于东中国海的b。(?)模型参数r计算公式和平均值。b。《¨模型计算值与现场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4.76%和5.22%,均方根误差RMStj为0.1117和0.1199。基于Morel的悬浮粒子后向散射系数(?)光谱模型,拟合给出适用于东中国海的悬浮粒子后向散射系数bu。(”光谱幂指数的计算公式和平均值。bb。(”模型计算值与现场测量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22%和5.24%,RMsE均为0.0016。在此基础上,给出东中国海(?)的光谱模型。进一步利用同步测量的悬浮粒子浓度sPM数据,给出sPM与bp(532)、bbp(532)、bbp(532)/bp(532)的经验关系式。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动态 | 第12-20页 |
1.2.1 大洋清洁水体大气校正 | 第12-14页 |
1.2.2 沿岸浑浊水体大气校正 | 第14-19页 |
1.2.3 海水后向散射模型 | 第19-20页 |
1.3 论文的思路与安排 | 第20-23页 |
2 ERIS、MODIS海色大气校正算法在东中国海的评估 | 第23-51页 |
2.1 数据集 | 第23-27页 |
2.1.1 MEriS海色遥感数据 | 第23-25页 |
2.1.2 现场测量数据 | 第25-27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27-34页 |
2.2.1 数据处理原理简介 | 第28-29页 |
2.2.2 数据处理中的参数设定 | 第29-31页 |
2.2.3 数据云筛选 | 第31-33页 |
2.2.4 数据质量控制 | 第33-34页 |
2.3 星和现场测量数据匹配 | 第34-37页 |
2.4 评估结果 | 第37-51页 |
2.4.1 遥感反射比评估结果 | 第37-40页 |
2.4.2 大气气溶胶参数评估结果 | 第40-49页 |
2.4.2.1 单次散射反照率SSA和Arlgstrom指数评估结果 | 第40-42页 |
2.4.2.2 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1~gstrom指数评估结果 | 第42-49页 |
2.4.3 小结 | 第49-51页 |
3 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及大气气溶胶模型 | 第51-83页 |
3.1 一U见~场大气气溶胶数据集 | 第51-54页 |
3.2 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 | 第54-68页 |
3.2.1 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分类分布特征 | 第54-63页 |
3.2.2 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特征 | 第63-66页 |
3.2.3 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光学性质统计参数 | 第66-68页 |
3.3 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模型 | 第68-77页 |
3.3.1 体积粒径分布 | 第68-71页 |
3.3.2 折射系数 | 第71-74页 |
3.3.3 东中国海气溶胶模型参数表 | 第74-75页 |
3.3.4 东中国海气溶胶模型的光学性质及印证比较 | 第75-77页 |
3.4 东中国海大气气溶胶反射率查找表 | 第77-82页 |
3.5 小结 | 第82-83页 |
4 东中国海海水后向散射模型 | 第83-112页 |
4.1 现场数据集 | 第83-88页 |
4.2 海中悬浮粒子散射系数(λ)光谱模型 | 第88-94页 |
4.2.1 b_p(λ)光谱模型参数拟合 | 第88-90页 |
4.2.2 b_p(λ)光谱模型计算误差 | 第90-94页 |
4.3 海中悬浮粒子后向散射系数b_bp(λ)光谱模型 | 第94-98页 |
4.3.1 b_bp(λ)光谱模型参数拟合 | 第94-96页 |
4.3.2 b_bp(λ)光谱模型计算误差 | 第96-98页 |
4.4 海中悬浮粒子后向散射比b_bp(λ)光谱模型 | 第98-106页 |
4.5 海中悬浮粒子浓度SPM与海水散射系数经验关系 | 第106-111页 |
4.5.1 SPMM与b_p(532)经验关系 | 第106-109页 |
4.5.2 SPM与b_bp(532)经验关系 | 第109-110页 |
4.5.3 SPM与b_bp《532),b_p《532)关系 | 第110-111页 |
4.6 小结 | 第111-112页 |
5 总结 | 第112-115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 | 第112-113页 |
5.2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7页 |
附录 | 第127-129页 |
附录1 符号表 | 第127-128页 |
附录2 名词缩写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页 |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
ABS538961,这篇论文共13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
39.3。
不是会员,
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
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
6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