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语码转换论文 中外合作办学论文
论文详情
语码转换一直是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备受争议的话题。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外的学者都对是否应该在第二外语教学中进行语码转换展开过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目标语言应该是外语教学中唯一的教学语言,母语的使用会剥夺学生听取和处理目标语的机会。在国内,对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大部分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中学、大学本科或是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英语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情况却无人问津。鉴于这一办学形式在规模和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等院校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这类外语课堂进行研究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本文依据Jef 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运用于国栋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2001),选取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课堂作为调查对象,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现象。具体地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码转换是为了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个或某些具体的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策略。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以问卷调查结合课堂观察、访谈的形式对教师课堂中语码转换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及观察、访谈的结果作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所有的数据都采集自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中澳联合办学项目。研究旨在揭示在合作办学形式下英语课堂教师的语言使用特点。结果发现,教师的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教师角色的顺应和对教师心理动机的顺应。使用语码转换的原因主要有:更清楚的表达、解释、强调、高效、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语言水平不高,其中更清楚的表达和解释是最主要的原因。并且发现教师使用语码转换主要受到学生英语基础差、情境因素(如课堂气氛)、教师本身教学理念和对母语的使用态度、跨语言的差异性以及教材这几个因素的影响。
Acknowledgements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Contents第8-10页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第10-13页
    1.1 Research Background第10-11页
    1.2 Research Purpose第11页
    1.3 Research Questions第11-12页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第12-13页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第13-27页
    2.1 Terminology第13-17页
        2.1.1 Code,Code-switching and Code-mixing第13-15页
        2.1.2 Code-switching and Borrowing第15-16页
        2.1.3 Code-switching and Bilingualism第16-17页
    2.2 The Three Main Approaches of Code-switching Functions Research第17-22页
        2.2.1 The Macro Approach第17-20页
        2.2.2 The Micro Approach第20-21页
        2.2.3 The Checklist Approach第21-22页
    2.3 Research on Code-switching Abroad第22-25页
    2.4 Research on Code-switching in China第25-27页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第27-33页
    3.1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第27-30页
        3.1.1 Variability,Negot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第28页
        3.1.2 Four Angles of Investigation第28-30页
    3.2 Yu Guodong's Adaptation Model第30-33页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第33-38页
    4.1 Subjects第33-35页
    4.2 Instruments第35-36页
    4.3 Procedure and Data Collection第36-38页
Chapter Five Results and Analysis第38-52页
    5.1 Questionnaires第38-47页
    5.2 Teachers' Interview第47-52页
Chapter Six Conclusion第52-58页
    6.1 Findings of the Study第52-54页
    6.2 Implications第54-56页
    6.3 Limitations第56-57页
    6.4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第57-58页
Bibliography第58-61页
Appendix A第61-63页
Appendix B第63-65页
Appendix C第65-66页
个人简历第6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766061,这篇论文共6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9.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