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性再通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论文 自发性再通论文 内皮功能论文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论文 OX40配体论文 虚拟组织学
论文详情
研究目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 AMI)后,部分患者可出现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的恢复,此现象称之为自发性再通(spontaneous reperfusion, SR),其发生率在4-57%。AMI自发性再通和无再通患者相比,表现为一个良性预后过程。目前对自发性再通的影响因素、发生机制和对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研究少见,因此本文旨在:1)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性再通和无再通的临床情况,揭示影响自发性再通的主要危险因素;2)检测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和无再通冠状动脉血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内皮素(endothelin,ET)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low mediated dilation,FMD),揭示内皮功能对自发性再通的影响;3)检测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和无再通冠状动脉血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 (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 PAPP-A)和OX40配体(OX40L)浓度及冠状动脉抽吸组织mRNA表达水平,探索炎症反应对自发性再通的作用:4)分析自发性再通冠状动脉和无再通冠状动脉斑块的灰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和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 VH) IVUS影像特征,研究斑块物理性状对自发性再通的作用。研究内容与方法:2008年3月~2010年6月,入住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征得家属同意后,行直接PCI治疗,经TIMI血流分级为梗死相关动脉自发性再通者(SR, TIMI血流2-3级)共30例。另选30例在同期接受直接PCI治疗、TIMI血流0-1级、且年龄和性别与SR组匹配的AMI患者30例作为无再通组(NSR)。记录所有入选本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发病到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高血压史、吸烟史、血脂、血糖、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行床旁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和相关结构参数,以及肱动脉FMD。接着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抽吸梗死相关动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NO、ET、PAPP-A和OX40L浓度;以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冠状动脉血单个核细胞和组织PAPP-A和OX40L mRNA表达水平。然后,导入血管内超声导管,行梗死相关动脉IVUS,记录灰阶IVUS和VH-IVUS参数。术后6个月,随访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1)NSR组和SR组的年龄、性别构成和高血压所占比例无显著差异。NSR组吸烟人数比例、总血脂水平、cTnl水平和空腹血糖水平高于SR组(P<0.05或0.01)。两组患者从发病到行CAG的时间间隔无显著性差异(P>0.05)。NSR组和SR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术前和术后6月,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EF):术前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SR组高于NSR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MACE发生情况,SR组1例(3.33%),NSR组3例(10%);SR组EF高于NSR组(45.59±8.21 vs.40.30±7.06,P<0.05)。(2)SR组和NSR组冠状动脉血NO浓度分别是(50.65±13.67)μmol/mL和(28.83±12.19)μmol/mL, ET浓度分别是(63.49±10.58)μmol/mL和(92.51±16.35)μmol/mL, SR组NO明显高于NSR组,ET低于NSR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D分别是8.49%±2.36%和4.68%±1.75%,SR组FMD和血流量增加率明显高于NSR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SR组冠脉PAPP-A浓度明显低于NSR组(0.54±0.22ng/mL vs.0.94±0.33ng/mL,P<0.01)。冠脉内OX40L浓度,SR组与NSR组为(31.69±7.14 ng/mL vs. 29.19±7.47ng/mL,P>0.05)。两组PAPP-A和OX40LmRNA表达水平分析,SR组PAPP-A mRNA表达低于NSR组(4.19±3.20 AU. vs.8.10±3.48 AU., P<0.05), OX40L mRNA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6±2.41 AU. vs. 5.78±4.40AU.,P>0.05)。(4)梗死相关动脉IVUS分析显示,残余管腔面积(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AV)、偏心指数(EI)及重构指数(RI)等参数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VH-IVUS分析显示,SR组与NSR相比,FF(纤维脂肪组织)、DC(钙化组织)、NC(坏死组织)及NC/DC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纤维组织(F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R组斑块脂质成份及坏死组织较多,钙化成份少,NC/DC比值较大。(5)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FF (r=0.42, P<0.05 for PAPP-A; r=0.31, P<0.05 for OX40L)、NC (r=0.28, P<0.05 for PAPP-A; r=0.56, P<0.01 for OX40L)和NC/DC比值(r=0.33, P<0.05 for PAPP-A; r=0.63, P<0.01 for OX40L)与冠脉中PAPP-A和OX40L浓度成正相关。结论:(1)本文证实了AMI伴有自发性再通者预后较好,直接PCI术后心功能EF高于无再通者;(2)与自发性再通者相比,AMI后无再通者内皮功能受损程度较重;(3) PAPP-A等炎症介质可能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4)斑块的物理性状是影响自发性再通的关键因素,斑块负荷大,坏死成份多降低自发性再通发生率。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2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2-14页
前言第14-17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4-15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5-17页
一、自发性再通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和临床预后第17-23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7-18页
        1.1.1 研究对象和分组第17页
        1.1.2 一般临床指标第17页
        1.1.3 多普勒超声检查第17-18页
        1.1.4 随访第18页
        1.1.5 统计学方法第18页
    1.2 结果第18-20页
        1.2.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第18-19页
        1.2.2 多普勒超声心功能测定第19页
        1.2.3 术后6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第19-20页
    1.3 讨论第20-22页
        1.3.1 自发性再通的定义第20页
        1.3.2 自发性再通对预后的影响第20-21页
        1.3.3 自发性再通的可能机制第21页
        1.3.4 影响自发性再通的临床因素第21-22页
    1.4 小结第22-23页
二、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者的血管内皮功能第23-31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23-26页
        2.1.1 研究对象和分组第23页
        2.1.2 梗死相关动脉一氧化氮/内皮素测定第23-26页
        2.1.3 外周动脉内皮功能检测第26页
        2.1.4 统计方法第26页
    2.2 结果第26-27页
        2.2.1 冠状动脉血NO和ET水平第26-27页
        2.2.2 FMD测定结果第27页
    2.3 讨论第27-30页
        2.3.1 血管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第27-28页
        2.3.2 NO和ET的生理功能第28-29页
        2.3.3 内皮功能对自发性再通的影响第29-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三、PAPP-A和OX40L在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中的作用第31-46页
    3.1 对象和方法第31-36页
        3.1.1 研究对象和分组第31页
        3.1.2 梗死相关动脉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和OX40L浓度测定第31-32页
        3.1.3 冠状动脉抽吸组织总RNA的提取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第32-36页
        3.1.4 统计方法第36页
    3.2 结果第36-42页
        3.2.1 梗死相关动脉血PAPPA-A和OX40L浓度第36-39页
        3.2.2 冠脉抽吸物PAPP-A与OX40L mRNA表达水平分析第39-42页
    3.3 讨论第42-45页
        3.3.1 AMI与炎症第42页
        3.3.2 PAPP-A的生物学功能第42页
        3.3.3 PAPP-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第42-43页
        3.3.4 PAPP-A对急性心肌梗死自发性再通的影响第43页
        3.3.5 OX40L的生物学功能第43页
        3.3.6 OX40L与急性心肌梗死第43-44页
        3.3.7 PAPP-A和OX40L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第44-45页
    3.4 小结第45-46页
四、自发性再通动脉斑块的虚拟组织学表现第46-60页
    4.1 对象和方法第46-50页
        4.1.1 研究对象和分组第46页
        4.1.2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流分级第46-47页
        4.1.3 血管内超声检查第47-49页
        4.1.4 灰阶超声指标及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参数定义第49-50页
        4.1.5 统计分析第50页
    4.2 结果第50-54页
        4.2.1 灰阶超声影像特点第50-52页
        4.2.2 VH-IVUS参数第52-54页
        4.2.3 VH参数与PAPPA和OX40L的相关性分析第54页
    4.3 讨论第54-59页
        4.3.1 VH-IVUS的发展背景第54-55页
        4.3.2 VH-IVUS的成像原理第55-56页
        4.3.3 VH-IVUS的有关定义及在易损斑块识别上的优势第56-57页
        4.3.4 VH-IVUS参数与自发性再通的关系第57-58页
        4.3.5 VH-IVUS的局限和发展方向第58页
        4.3.6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性再通的综合机制探讨第58-59页
    4.4 小结第59-60页
全文结论第60-62页
论文创新点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3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3-74页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性再通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第74-94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85-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364,这篇论文共9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8.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