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截获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玉米论文 种植方式论文 光截获论文 光合特性论文
论文详情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冠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冠层的群体结构影响着光在冠层内的分布和利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和品种都会导致冠层结构间的差异,植物冠层内可利用光的变化的强度和程度会诱发冠层内叶片的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研究目前主推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方式中光分布机理、冠层结构、光截获特征和效率、光合特性的变化可以完善玉米栽培理论,为玉米高效生产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东北黑土区两种典型的玉米品种北玉288(紧凑型)、先玉335(紧凑型)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宽窄行“30cm+170cm”、“40cm+90cm”、以及常规的匀陇65cm,在三种种植方式中对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光截获特征、冠层内的微环境特征、光合特性、光合利用效率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光截获分数(F)在两个基因型中都表现出,P1显著小于P2和CK。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中,冠层形成以前,F值均迅速增高。在冠层闭合初期,P1中玉米的F值最低,P2其次,CK中最高。比较传统方式,宽窄行种植方式中下部冠层截获的有效辐射更多。在比较不同的基因型玉米时,我们得到了相似的结论。2、冠层闭合之前,三种方式间冠层内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相对湿度差异不大。冠层闭合之后,三种方式间冠层温度差异显著,P1显著大于P2和CK;相对湿度的趋势与温度相反,表现为P1<P2<CK;二氧化碳浓度在50cm高度上表现为P1<CK<P2,在50cm以上高度,CK显著高于P2和P1,同时P2显著高于P1。50cm以上冠层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相对湿度较低,可能会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在冠层中下部,由于环境条件改善宽窄行种植方式中Amax和AQY,与对照相比,都有显著的提升。其他光合特性如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等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4、三种不同种植方式中,不同高度叶片Ca,Mg含量差异很大。在玉米生育期中的关键时期,如抽丝期和灌浆期,P1方式中Ca的含量低于其他两种方式,P2中含量最高;同时P1和P2中Mg的含量高于CK。5、对于北育288,三种种植方式间,玉米的叶面积未有显著的差异,叶面积最大值出现在播种后第84天和第92天之间;对照另一个基因型先玉335,2个基因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测量到最大的叶面积出现在播种后92天。其中,先玉335更接近理想的最优叶面积指数4。对于两种不同的基因型玉米,50cm以上冠层的叶向值均表现为随着冠层高度增加,叶片叶向值逐步减小的趋势,而1-50cm冠层的叶向值在各层中最小。其各个冠层高度中,方式P1中的叶向值均显著低于P2和CK,而P2和CK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先玉335的茎叶夹角在各个高度中的差异比较清晰,P1方式中的夹角值均高于其他两种方式。而对于北育288,除最高的150cm以上冠层外,也表现出与先玉335相似的特征。且总体来讲,北育288的茎叶夹角值要低于先玉335。种植于P1方式中的北育288,消光系数最低,均匀种植方式CK最高。6、三种不同的种植方式中,方式P2中的辐射利用效率大于P1,P1大于CK,但P1的优势并不明显。
摘要第5-7页
Summary第7-8页
目录第9-11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9页
    1.1 立题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26页
        1.2.1 冠层结构第11-13页
        1.2.2 种植方式第13-14页
        1.2.3 光截获第14-16页
        1.2.4 光合作用第16-17页
        1.2.5 LMA第17-19页
        1.2.6 氮第19-21页
        1.2.7 钙和镁第21-24页
        1.2.8 产量和RUE第24-26页
    1.3 研究目标第26-29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法第29-35页
    2.1 大田试验设计第29-30页
    2.2 样本的选取和指标测量第30-32页
        2.2.1 样本选取第30页
        2.2.2 测量指标第30-32页
    2.3 数据计算和分析第32-34页
    2.4 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三章 玉米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空间分布第35-49页
    3.1 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垂直分布第35-42页
        3.1.1 苗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第35-36页
        3.1.2 拔节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第36-37页
        3.1.3 抽丝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第37-38页
        3.1.4 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第38-40页
        3.1.5 成熟期光合有效辐射随高度分布特征第40-42页
    3.2 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第42-48页
        3.2.1 苗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第42-43页
        3.2.2 拔节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第43页
        3.2.3 抽丝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第43-45页
        3.2.4 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第45-46页
        3.2.5 成熟期光合有效辐射的截获特征第46-47页
        3.2.6 光截获在生育期的曲线特征第47-48页
    3.3 讨论和小节第48-49页
第四章 冠层内微气象因子的垂直分布特征第49-61页
    4.1 冠层内温度垂直分布特征第49-52页
        4.1.1 苗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第49-50页
        4.1.2 拔节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0页
        4.1.3 抽丝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0-51页
        4.1.4 灌浆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1-52页
        4.1.5 成熟期冠层内温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2页
    4.2 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分布特征第52-56页
        4.2.1 苗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2-53页
        4.2.2 拔节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3-54页
        4.2.3 抽丝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4页
        4.2.4 灌浆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4-55页
        4.2.5 成熟期冠层内相对湿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5-56页
    4.3 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分布特征第56-59页
        4.3.1 苗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6页
        4.3.2 拔节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6-57页
        4.3.3 抽丝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7-58页
        4.3.4 灌浆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8页
        4.3.5 成熟期冠层内二氧化碳浓度垂直变化特征第58-59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第61-83页
    5.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常规光合特性的影响第61-66页
        5.1.1 苗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变化特征第61-62页
        5.1.2 拔节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垂直变化特征第62-63页
        5.1.3 抽丝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垂直变化特征第63-64页
        5.1.4 灌浆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垂直变化特征第64-65页
        5.1.5 成熟期冠层内叶片光合特性垂直变化特征第65-66页
    5.2 光曲线特性的相关描述第66-80页
        5.2.1 苗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第67-68页
        5.2.2 拔节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第68-71页
        5.2.3 抽丝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第71-74页
        5.2.4 灌浆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第74-78页
        5.2.5 成熟期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第78-80页
    5.3 讨论与小结第80-83页
第六章 玉米叶片中Ca和Mg的含量特征第83-91页
    6.1 拔节期冠层内叶片Ca, Mg含量垂直变化特征第83-84页
    6.2 抽丝期冠层内叶片Ca, Mg含量垂直变化特征第84-86页
    6.3 灌浆期冠层内叶片Ca, Mg含量垂直变化特征第86-88页
    6.4 成熟期冠层内叶片Ca, Mg含量垂直变化特征第88-89页
    6.5 讨论与小结第89-91页
第七章 玉米冠层结构相关特征的分析第91-97页
    7.1 叶面积指数的动态特征第91-92页
    7.2 玉米群体消光系数K值动态特征第92页
    7.3 比叶重的动态特征第92-93页
    7.4 叶向值和方位角第93-94页
    7.5 讨论与小结第94-97页
第八章 玉米群体辐射利用效率分析第97-101页
    8.1 辐射利用效率第97-98页
    8.2 光合辐射利用效率第98-99页
    8.3 讨论与小节第99-101页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第101-103页
    9.1 主要结论第101-102页
    9.2 存在的问题及讨论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3页
发表文章第113-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52467,这篇论文共11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4.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7.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