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适宜密度和区试设置的研究

玉米论文 株型论文 密度论文 布局论文 区域试验论文
论文详情
随着玉米育种和栽培水平的不断提高,玉米的单产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在辽宁省育成及推广的品种中,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三类品种并存。在提高产量的诸多途径中,通过增加密度使群体增产已逐渐被大多数育种家和广大农民所接受。但就辽宁省而言,在不同生态地区选用什么样的品种和相应的种植密度才能发挥最大的产量潜力,各类品种的区域试验密度如何设置等问题尚缺乏试验依据。本试验于2006年和2007年在辽宁省沈阳、铁岭、朝阳、大连和丹东等五个不同生态地区连续进行两年。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选用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三个不同株型的代表性品种,平展型品种连玉16、半紧凑型品种丹玉39和紧凑型品种郑单958,每个品种设置六种密度。通过统计分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品种间、密度间及品种与密度互作的产量分析比较,获得各个试点适宜种植的品种与密度。(1)沈阳试点三种不同株型品种的共同适宜种植密度为4500株/667m~2,品种选用以郑单958为代表的紧凑型品种为主,适宜种植为4500-5000株/667m~2;以平展型品种连玉16和半紧凑型品种丹玉39为辅,其适宜种植分别为3200-4500株/667m~2和3800-5000株/667m~2。(2)铁岭试点三种不同株型品种的共同适宜种植密度为3800-4500株/667m~2;首选品种是以郑单958为代表的紧凑型品种,适宜种植密度3800-5000株/667m~2;其次是半紧凑型品种丹玉39和平展型品种连玉16,各自的适宜密度分别为3800-4500株/667m~2和2600-3200株/667m~2。(3)朝阳试点适宜种植的品种仍然是以郑单958为代表的紧凑型品种为主,适宜种植密度为3800-4500株/667m~2;其次是半紧凑型品种丹玉39和平展型品种连玉16,各自的适宜密度分别为2600-3200株/667m~2和2600株/667m~2。三个品种共同的适宜密度为3800-4500株/667m~2;(4)大连试点三个品种共同的适宜密度为2600-3800株/667m~2;品种选用以丹玉39为代表的半紧凑型品种为主,同时也可大面积推广以连玉16为代表的平展型品种和以郑单958为代表的紧凑型品种,它们各自的适宜密度分别为3800株/667m~2、2200-2600株/667m~2和3800-4500株/667m~2。(5)丹东试点三个品种共同的适宜密度为3200-4500株/667m~2;首选品种也是以郑单958为代表的紧凑型品种,其次是以丹玉39为代表的半紧凑型品种和以连玉16为代表的平展型品种,它们各自的适宜密度分别为3800-5000株/667m~2、3200-3800株/667m~2和2600-3800株/667m~2。2.通过对三个不同株型品种在不同地点和不同密度下的产量稳定性分析,提出了省级区域试验的设置方法。三个品种在辽宁省同一熟期组不同生态地区的共同适宜密度分别是,平展型品种连玉16为3200株/667m~2;半紧凑品种丹玉39为3800株/667m~2;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为4500株/667m~2。在不同地点和不同年份,三种不同株型(耐密性)品种共同的适宜密度为3200株/667m~2、3800株/667m~2和4500株/667m~2,其中3800株/667m~2密度的高产和稳产性的综合表现最佳。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在辽宁省玉米新品种选育程序中,品种比较试验可采用3800株/667m~2的密度对不同株型或耐密性的品种进行统一评价。在省级预备试验中,可采用3800株/667m~2的统一密度对参试品种进行初选,然后对进入区域试验的品种,再根据育种者提供的资料分成平展型(不耐密植型)、半紧凑型(中度耐密型)和紧凑型(耐密植型)分别按3200株/667m~2、3800株/667m~2和4500株/667m~2的密度进行分组试验。3.通过产量、品质和其它农艺性状的比较,阐明了三个不同株型品种的相对差异。(1)以连玉16为代表的平展型品种在本次试验中表现为生育期较长,叶片数较多,持绿性较差,株高、穗位高偏高,果穗着生位置偏高;果穗较大,穗粒数多,百粒重较大。在各个密度下有效穗数少,总粒数较少。籽粒粗脂肪含量较高。以丹玉39为代表的半紧凑型品种表现为生育期适中,叶片数适中,持绿性适中,株高、穗位高适中,果穗着生位置适中;果穗较大,穗粒数较多,百粒重高。在各个密度下有效穗数居于中等水平,总粒数同样居于中等水平。籽粒粗蛋白质含量和籽粒赖氨酸含量较高。以郑单958为代表的紧凑型品种表现为生育期较短,叶片数适中,持绿性好,株高、穗位高适中,果穗着生位置适中;郑单958的果穗较小,穗粒数少,百粒重小。在各个密度处理下有效穗数多,总粒数多。籽粒粗淀粉含量和籽粒容重较高。(2)籽粒品质性状的研究表明,玉米在辽中北地区种植对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有利,以提高蛋白质含量为生产目的的玉米品种适宜在沈阳和铁岭两地种植;朝阳、大连和丹东试点玉米淀粉含量较高,辽西地区、辽南地区和辽东南地区适宜生产高淀粉玉米。种植高油玉米可以选择朝阳和丹东地区。本文在进行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时,在二因素裂区的基础上,将年份和地点视为两个因素,尝试了进行四因素裂区分析的方法,此方法鲜有人使用;根据不同株型和生态条件进行品种密度和品质布局的研究方法,也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不同株型品种适宜密度的研究为辽宁省玉米品种布局提出了新的观点,同时也为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密度的设置和品种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7页
    1.1 辽宁省的自然条件第14页
    1.2 辽宁省玉米的种植历史第14-17页
        1.2.1 种植面积第14-15页
        1.2.2 品种的更替第15-16页
        1.2.3 种植密度第16-17页
        1.2.4 玉米产量第17页
    1.3 辽宁省玉米产业区划第17-19页
        1.3.1 最适宜区第17-18页
        1.3.2 适宜区第18页
        1.3.3 次适宜区第18-19页
        1.3.4 不适宜区第19页
    1.4 玉米株型第19-23页
        1.4.1 玉米株型的发展历史第19-20页
        1.4.2 株型及其分类第20-21页
        1.4.3 株型与性状的关系第21-23页
    1.5 玉米种植密度的发展概况第23-25页
        1.5.1 穗部性状与密度第23-24页
        1.5.2 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构成第24-25页
    1.6 种植密度与玉米品质第25-26页
        1.6.1 密度与玉米子粒含水量第25页
        1.6.2 密度与子粒蛋白质含量第25页
        1.6.3 密度与子粒脂肪含量第25-26页
        1.6.4 密度与子粒淀粉含量第26页
    1.7 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分析第26页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试验的材料设计与方法第27-30页
    2.1 试验设计第27页
    2.2 田间指标测定和室内考种第27-28页
        2.2.1 田间测定项目和室内考种项目第27页
        2.2.2 室内外调查项目的标准第27-28页
    2.3 Francis和Kannenberg模型第28-30页
第三章 沈阳试点品种适宜密度和农艺性状第30-39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30-37页
        3.1.1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第30-32页
        3.1.2 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第32页
        3.1.3 气象因素的比较第32-33页
        3.1.4 品种生育期的比较第33页
        3.1.5 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第33-36页
        3.1.6 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分析第36-37页
        3.1.7 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第37页
    3.2 小结与讨论第37-39页
第四章 铁岭试点品种适宜密度和农艺性状第39-49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39-47页
        4.1.1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第39-41页
        4.1.2 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第41-42页
        4.1.3 气象因素的比较第42页
        4.1.4 品种生育期的比较第42页
        4.1.5 品种株型性状的分析第42-45页
        4.1.6 品种穗部性状的分析第45-47页
        4.1.7 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第47页
    4.2 小结与讨论第47-49页
第五章 朝阳试点品种适宜密度和农艺性状第49-59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5.1.1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第49-50页
        5.1.2 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第50-51页
        5.1.3 气象因素的比较第51-52页
        5.1.4 品种生育期的比较第52页
        5.1.5 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第52-55页
        5.1.6 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分析第55-56页
        5.1.7 朝阳试点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第56-57页
    5.2 小结与讨论第57-59页
第六章 大连试点品种适宜密度和农艺性状第59-68页
    6.1 结果与分析第59-66页
        6.1.1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第59-60页
        6.1.2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第60-61页
        6.1.3 气象因素的比较第61-62页
        6.1.4 品种生育期的比较第62页
        6.1.5 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第62-65页
        6.1.6 品种穗部性状的分析第65-66页
        6.1.7 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第66页
    6.2 小结与讨论第66-68页
第七章 丹东试点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第68-77页
    7.1 结果与分析第68-75页
        7.1.1 不同品种和密度的产量比较第68-69页
        7.1.2 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第69-70页
        7.1.3 气象因素的比较第70-71页
        7.1.4 品种生育期的分析第71页
        7.1.5 品种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第71-74页
        7.1.6 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分析第74-75页
        7.1.7 品种品质性状的分析第75页
    7.2 小结与讨论第75-77页
第八章 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的全省综合比较第77-84页
    8.1 结果与分析第77-81页
        8.1.1 产量的联合方差分析第77-78页
        8.1.2 地点间的产量比较第78页
        8.1.3 品种间的产量比较第78页
        8.1.4 密度间的产量比较第78页
        8.1.5 年份与地点的互作分析第78-79页
        8.1.6 年份与品种的互作分析第79页
        8.1.7 年份与密度互作分析第79页
        8.1.8 地点与品种互作分析第79-80页
        8.1.9 地点与密度互作分析第80-81页
        8.1.10 品种与密度互作分析第81页
    8.2 不同密度处理的产量稳定性分析第81-83页
        8.2.1 连玉16第81-82页
        8.2.2 丹玉39第82页
        8.2.3 郑单958第82-83页
        8.2.4 三个品种综合分析第83页
    8.3 小结与讨论第83-84页
第九章 不同株型品种农艺性状的全省综合比较第84-108页
    9.1 结果与分析第84-106页
        9.1.1 生育期的比较第84页
        9.1.2 株型性状的比较第84-88页
        9.1.3 辽宁省不同株型品种穗部性状的比较第88-94页
        9.1.4 辽宁省不同株型品质性状的比较第94-96页
        9.1.5 地点间气象因素的比较及气象因素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分析第96-101页
        9.1.6 地点间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第101-103页
        9.1.7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密度的关系第103-106页
    9.2 小结与讨论第106-108页
第十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第108-111页
    10.1 三种不同株型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相对表现第108-109页
    10.2 辽宁省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密度和品质布局与区试设置第109-111页
        10.2.1 辽中北地区第109页
        10.2.2 辽西地区第109页
        10.2.3 辽南地区第109-110页
        10.2.4 辽东南地区第110页
        10.2.5 省级品种区域试验的设置第110-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11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107574,这篇论文共11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5.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5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