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净化低温起燃催化剂研究

三效催化剂论文 快速起燃论文 冷启动论文 排放控制论文
论文详情
2008年我国排放法规从国Ⅲ阶段进入到国Ⅳ阶段,通常国Ⅲ催化剂在车辆启动100s内起燃,而国Ⅳ催化剂需要在70s内起燃才能满足国Ⅳ法规对HCs、NOx进一步削减50%的要求,因此本文将车辆冷启动阶段低温快速起燃催化剂技术作为研究重点。国内外报道的低温快速起燃催化剂技术的单因素研究较多,本文从汽车三效催化剂的载体几何物理性能、改性氧化铝物理化学性能、涂层材料物理化学性能、涂层材料与贵金属协同催化作用、贵金属分布5个方面开展了多项因素与催化剂低温活性的协同作用研究,并通过优化各项因素改善催化剂低温起燃特性,制得可满足国Ⅳ排放法规的三效催化剂。(1)载体实验:采用400cell/inch2.600cell/inch2.900cell/inch/2三种孔密度载体制备催化剂,发动机台架评价结果表明,载体孔密度与起燃活性密切相关。增加载体孔密度可减小孔壁厚、增大几何表面积和前端开口面积比,使载体热传递速度加快,同时孔道几何表面积增大为活性金属提供更大的反应面积,从而缩短催化剂起燃时间,减少贵金属用量,增强空燃比(A/F)调控能力。当孔密度一定时,增大载体体积和涂层涂敷率也可以提高活性金属反应面积从而降低起燃温度,当涂敷率超过45%后背压升高、热传递系数减小是导致催化剂起燃温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实验表明采用600cell/inch2载体制备国Ⅳ催化剂可有效降低起燃温度。(2)氧化铝制备及表征:优化氧化铝中La、Ba掺杂量和氧化铝稳定性,并进一步研究了改性氧化铝负载Pd、Rh的催化还原活性。BET、XRD、H2-TPR表征结果说明,Al2O3掺杂La、Ba后比表面积、孔容、孔径稳定性增强,由于La和Ba对氧化铝的稳定机制不同,XRD表明1050℃煅烧后La、Ba掺杂量较高的改性氧化铝中出现LaAlO3和BaAl2O4,导致比表面积快速衰减。2.5%La2.5%Ba/Al2O3-02(GAL)在1050℃煅烧后出现单一BaAl2O4物相,La起保护AlOH的作用,因此GAL具有最佳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稳定性,比表面积88.43m2/g,孔容0.31 cc/g,达到国内较好水平。GAL在550℃、950℃煅烧后负载Pd、Rh,H2-TPR结果表明,950℃煅烧后的GAL由于表面羟基氧化铝AlOH与Pd、Rh的锚定效应被改变,Pd在GAL表面的分散度增加了10%,Pd/GAL低温还原温度比Rh/GAL低30℃~40℃,具有更优的低温还原活性。(3)涂层材料制备及表征:对物理法制备的涂层材料GAL/CZA的组份配比进行优化,并研究涂层材料与Pd、Rh的协同催化作用。BET、H2-TPR结果表明,掺杂氧化物间表面积的差异以及同质程度,可以减少单组分颗粒间的接触和相互作用程度,与纯GAL和纯CZA相比,GAL和CZA掺杂后可明显降低催化材料的还原温度,并提高高温稳定性。GAL和CZA掺杂配比实验发现,GAL可增强催化材料比表面积稳定性、降低储氧能力(OSC)稳定性,CZA则相反,考虑到比表面积和储氧能力的稳定性,适宜配比的涂层材料为GAL0.4CZA0.6。从GAL/CZA载Pd、Rh的H2-TPR结果发现,低于200℃时CZA对增强还原活性起主要作用,300℃~400℃时Ba2+与PdO/Rh203发生协同作用提升催化材料还原活性,高于700℃时GAL对增强还原活性起主要作用。发动机台架测试结果表明,GAL0.4CZA0.6制备的催化剂性能优于纯CZA制备的国Ⅲ催化剂,新鲜催化剂CO、HCs、NOx起燃温度下降15℃~20℃,老化催化剂CO、HCs、NOx起燃温度下降20℃~30℃。(4)贵金属与涂层材料相互作用实验:选择GAL0.4CZA0.6担载不同Pd/Rh量、不同Pd/Rh配比催化材料样品,H2-TPR表征结果表明,贵金属量高使活性位增加提高了反应活性,但对贵金属分散度影响不明显,贵金属载量1%的样品1050℃老化前后的低温还原峰温度比0.35%样品低10℃~20℃;贵金属配比实验说明,Rh可促进Pd发生协同催化作用,提高贵金属分散度,降低起燃温度,Pd:Rh=3:1样品老化前后的低温还原峰温度比Pd:Rh=33:1样品低20℃~30℃。(5)催化剂制备实验:选择GAL0.4CZA0.6作为涂层材料负载Pd、Rh,分别采用浸渍法和化学沉积法制备催化剂样品,并在发动机台架快速老化100小时后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浸渍法制备的新鲜催化剂起燃温度223℃~232℃,空燃比窗口0.48,OSC为432.77mg.L-1,100小时老化催化剂起燃温度384℃~386℃,空燃比窗口0.05,OSC为20.73,性能优于化学沉积法制备的催化剂,同时该催化剂性能优于国Ⅲ催化剂(新鲜催化剂起燃温度>260℃,老化催化剂起燃温度>400℃)。采用浸渍法制备贵金属区域担载的单级双载催化剂系列样品,1050℃/4h老化前后的样品测试结果表明,催化剂前端局部加浓的贵金属区域设计可通过增加贵金属活性位,促进低温时催化剂快速起燃。实验确定的贵金属总量为1.15g/L、贵金属组合为(前催1.6g/L@19:1+后催0.7@9:1)的单级双载催化剂方案,新型国Ⅳ催化剂起燃温度比国Ⅲ催化剂降低了30℃~40℃,样品整车排放测试结果达到国Ⅳ排放标准,整车实验冷启动起燃时间小于50s,优于国Ⅲ催化剂的70s~100s的水平,达到国Ⅳ催化剂性能的国际先进水平。贵金属用量比国外原装催化剂减少60%,比本企业提供给原车的早期国Ⅳ催化剂减少28%。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50页
    1.1 选题背景第13-15页
    1.2 文献综述第15-23页
        1.2.1 汽车排放污染物及危害第15-16页
        1.2.2 汽车排放法规第16-23页
    1.3 排放后处理技术第23-47页
        1.3.1 三效催化剂反应机理第23-25页
        1.3.2 三效催化剂组成及作用机制第25-36页
        1.3.3 汽车催化剂快速起燃技术第36-47页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47-50页
        1.4.1 研究目的第47-48页
        1.4.2 研究内容第48-49页
        1.4.3 创新点第49-50页
第二章 载体孔结构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50-78页
    2.1 引言第50页
    2.2 催化剂起燃特性因数计算与分析第50-56页
        2.2.1 起燃因数数值求解与分析第51-54页
        2.2.2 热传递系数计算与分析第54-56页
    2.3 实验设计第56-61页
        2.3.1 实验材料及装置第56-57页
        2.3.2 实验设计第57-61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1-77页
        2.4.1 载体孔密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61-66页
        2.4.2 载体体积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66-68页
        2.4.3 载体孔密度与贵金属负载量的关系第68-73页
        2.4.4 载体涂层背压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第73-77页
    2.5 本章小节第77-78页
第三章 改性氧化铝制备及表征第78-102页
    3.1 引言第78页
    3.2 实验设计第78-82页
        3.2.1 实验材料及装置第78-79页
        3.2.2 实验设计第79-82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2-101页
        3.3.1 氧化铝原料表征第82-85页
        3.3.2 改性氧化铝表征第85-97页
        3.3.3 改性氧化铝负载Pd、Rh的催化活性研究第97-101页
    3.4 本章小节第101-102页
第四章 涂层材料实验研究第102-130页
    4.1 引言第102页
    4.2 实验设计第102-106页
        4.2.1 实验材料及装置第102-103页
        4.2.2 实验设计第103-106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06-129页
        4.3.1 纯GAL、纯CZA和GAL/CZA表征第106-107页
        4.3.2 不同配比GAL/CZA载体Pd、Rh涂层材料性能第107-118页
        4.3.3 不同涂层材料制备的催化剂性能第118-129页
    4.4 本章小节第129-130页
第五章 贵金属与涂层材料的相互作用第130-143页
    5.1 引言第130页
    5.2 实验设计第130-134页
        5.2.1 实验材料及装置第130-131页
        5.2.2 实验设计第131-134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34-142页
        5.3.1 Pd/Rh载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134-137页
        5.3.2 Pd/Rh配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137-139页
        5.3.3 两种PR-GAL_(0.4)CZA_(0.6)催化剂及性能第139-142页
    5.4 本章小节第142-143页
第六章 催化剂制备及评价第143-170页
    6.1 引言第143页
    6.2 实验设计第143-148页
        6.2.1 实验材料及装置第143-144页
        6.2.2 实验设计第144-148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48-168页
        6.3.1 制备工艺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148-154页
        6.3.2 OSC与HC转化效率劣化关系第154-155页
        6.3.3 催化剂组合设计技术第155-165页
        6.3.4 低载贵金属催化剂整车排放性能第165-168页
    6.4 本章小节第168-170页
第七章 结论第170-173页
    7.1 结论第170-171页
    7.2 创新点第171-172页
    7.3 展望第172-173页
致谢第173-174页
参考文献第174-184页
附录A 符号注释表第184-186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工作业绩第186-18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274,这篇论文共18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6.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94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