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天气对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的影响

沙尘天气论文 气溶胶论文 干沉降通量论文 中国近海论文
论文详情
每年春季暴发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天气可以将沙尘气溶胶输送至我国东部海域,甚至北太平洋地区,从而对这些海区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春季水华发生时间的改变。沙尘天气影响下,大气气溶胶浓度、化学成分与粒径分布等物理和化学特性会发生改变,并最终影响海面的大气沉降通量。但是,针对沙尘天气对于我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影响的系统研究还并不多见。本文通过与北非沙尘的对比,总结了亚洲沙尘在全球沙尘向海洋输送过程中的贡献;结合观测资料、气象资料、后向轨迹模型估算了沙尘天气影响下中国近海气溶胶的浓度、干沉降速率及干沉降通量;分析了沙尘传输路径上气溶胶浓度及干沉降通量的粒径分布特征;并通过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典型沙尘事件对气溶胶及颗粒态无机氮浓度、干沉降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青岛地区和济州岛地区气溶胶浓度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01-2007年黄海海域东西两岸PM10的季节变化,以及沙尘天气时期黄海海域PM10浓度、干沉降速率及干沉降通量。研究发现:①青岛地区和济州岛地区PM10浓度具有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春季(尤其是在沙尘时期),两地区PM10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两地常常会受到同一天气过程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影响两地的沙尘多来自于内蒙古地区的沙尘源地。②2001-2007年间,影响中国近海的亚洲沙尘次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③沙尘期间,黄海海域PM10干沉降速率约为3.38 cm s-1,变化范围为0.19-8.17 cm s-1。PM10干沉降速率的离散性很可能是由沙尘传输路径、传输距离及沙尘强度的差异引起气溶胶粒径分布等物理、化学特征变化造成的。④沙尘期间,黄海海域PM10干沉降通量约为545.4 mg m-2 d-1,变化范围为68.5-2647.1 mg m-2 d-1,是以往研究中干沉降通量估算值的2-10倍。在沙尘事件多发的年份,本研究估算的春季沙尘期间黄海海域PM10的干沉降总量最高值等于甚至超过以往一些研究估算的气溶胶沉降总量。这说明在沙尘频发年,该海域沙尘天气时期气溶胶干沉降量很可能对其全年沉降总量有很大的贡献。2)利用中国北京、青岛和日本福冈3个地区的分级气溶胶浓度资料,分析了沙尘传输路径上气溶胶浓度和干沉降通量的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非沙尘时期,3个地区气溶胶浓度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细颗粒(<2.1μm)部分和粗颗粒(2.1-11μm)部分;沙尘时期,3个地区气溶胶浓度均趋于单峰分布,峰值位于粗颗粒部分,并且越靠近沙尘源地,这种趋势越明显。较强沙尘天气时期,粗颗粒部分的峰值浓度粒径从沙尘源地附近到黄海西岸、东岸呈逐渐变小趋势,但在一般沙尘天气时期,这种现象并不明显。沙尘时期和非沙尘时期,3个地区粗颗粒的干沉降通量均随粒径增加而增大,细颗粒的干沉降通量随粒径的变化不明显。3)利用WRF-Chem模拟了2002年3月19日-25日一次典型沙尘事件,分析了典型沙尘事件时期中国近海大气气溶胶和颗粒态无机氮干沉降通量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期间,黄海海域和东海海域PM10干沉降通量最高值分别约为沙尘初始阶段的8.4倍和5.5倍。但是,此次沙尘期间,黄海海域颗粒态无机氮(NO3-和NH4+)的日均浓度和干沉降通量呈现出与东海海域相反的变化趋势。黄海海域NO3-和NH4+日均干沉降通量在沙尘期间呈现出下降趋势,其最低值分别约为沙尘初始阶段的3/5和1/6。在东海海域,NO3-和NH4+的干沉降通量在沙尘事件期间呈上升趋势,其最高值分别为沙尘初始阶段的4.1倍和2.6倍。这主要是因为输送至黄海海域的沙尘气团由于经过的地区大气中污染物较低,气团所携带的NO3-和NH4+的含量较少,使得黄海大气中颗粒态无机氮浓度和海面干沉降通量下降;到达东海海域的沙尘所经过的地区大气中污染物较高,沙尘气团携带了大量的NO3-和NH4+,使东海大气中颗粒态无机氮的浓度明显增加,其干沉降通量也相应增加。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引言第13-27页
    1.1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第14-24页
        1.2.1 大气沉降对海洋物质输入的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2 沙尘长距离输送特性的研究现状第20-24页
    1.3 本研究目标及内容第24-25页
    1.4 本研究创新性第25-27页
2 亚洲沙尘对海洋的物质输入第27-36页
    2.1 沙尘排放量第27-28页
    2.2 沙尘暴发的季节变化及影响范围第28页
    2.3 沙尘暴发的年际变化趋势第28-30页
    2.4 沙尘气溶胶粒径谱第30-31页
    2.5 沙尘沉降量第31页
    2.6 沙尘中携带的铁第31-34页
        2.6.1 沙尘中铁的含量第32页
        2.6.2 全球铁的沉降量第32页
        2.6.3 沙尘中铁的溶解性第32-34页
    2.7 本章小结第34-36页
3 沙尘天气对黄海海域 PM_(10) 干沉降的影响第36-56页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第37-39页
        3.1.1 PM_(10) 观测资料第37-38页
        3.1.2 气象数据第38页
        3.1.3 气团后向轨迹第38-39页
    3.2 2001-2007 年青岛和济州PM_(10) 浓度变化特征第39-41页
    3.3 2001-2007 年春季亚洲沙尘进入中国近海的次数第41-43页
    3.4 利用后向轨迹分析2001-2007 年亚洲沙尘进入黄海海域的路径第43-46页
    3.5 黄海海域沙尘期间PM_(10) 干沉降速率的估算第46-50页
    3.6 黄海海域沙尘期间PM_(10) 干沉降通量的估算第50-52页
        3.6.1 PM_(10) 浓度第50-52页
        3.6.2 PM_(10) 干沉降通量第52页
    3.7 沙尘期间黄海海域PM_(10) 干沉降量的估算第52-54页
    3.8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沙尘对传输路径上气溶胶浓度与干沉降通量粒径分布的影响第56-65页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第57-58页
        4.1.1 气溶胶样品采集第57-58页
        4.1.2 大气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的计算第58页
    4.2 气溶胶浓度粒径分布特征第58-61页
        4.2.1 沙尘时期和非沙尘时期的比较第58-60页
        4.2.2 较强沙尘天气时期和一般沙尘天气时期的比较第60-61页
    4.3 气溶胶干沉降通量粒径分布特征第61-63页
        4.3.1 沙尘时期和非沙尘时期的比较第61-62页
        4.3.2 较强沙尘天气时期和一般沙尘天气时期的比较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5页
5 典型沙尘天气条件下中国近海PM_(10) 干沉降通量的模拟研究第65-85页
    5.1 数值模拟试验设计第65-71页
        5.1.1 WRF-Chem 模式简介第65-67页
        5.1.2 模式设置第67-70页
        5.1.3 污染物排放清单第70-71页
    5.2 2002 年3 月19 日-3 月25 日沙尘天气过程第71-84页
        5.2.1 沙尘天气实况第71页
        5.2.2 模式模拟结果与地面观测资料的对比第71-76页
        5.2.3 PM_(10) 浓度时空分布特征第76-78页
        5.2.4 PM_(10) 干沉降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第78-84页
    5.3 本章小结第84-85页
6 典型沙尘天气条件下中国近海大气颗粒态无机氮干沉降通量的模拟研究第85-104页
    6.1 NO_3~-和NH_4~+浓度时空分布第85-94页
    6.2 NO_3~-和NH_4~+干沉降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第94-103页
    6.3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4-109页
    7.1 主要结论第104-106页
    7.2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个人简历第131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31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075,这篇论文共131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9.3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5.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