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的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锌矿选冶联合新工艺研究

低品位论文 难处理论文 氧化锌矿论文 选冶联合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论文详情
我国是锌金属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锌矿资源紧缺问题已日益凸现,每年约有三分之一的锌原料需要进口,资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锌矿资源尤其是低品位高杂质的氧化锌矿由于缺乏高效的加工处理技术而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云南兰坪铅锌矿具有矿石品位低、结构复杂、泥化严重、碱性脉石含量高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难处理矿石,其氧化锌矿中的锌金属储量约为400万吨,单就氧化锌矿而言,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国内有关单位曾多次进行选矿技术攻关,虽然在小型试验和扩大连选试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指标,但未能进行工业化生产。因此,开采出来的难处理矿石只能堆存甚至废弃,目前已经堆存的氧化锌矿石总量就有3000多万吨。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该矿石若采用单一浮选法处理,虽然可取得较高品位的锌精矿,然而回收率太低,不利于氧化锌的回收,另外还有大量的锌金属损失在矿泥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背道而驰;第二,若采用湿法酸浸工艺直接对原矿进行处理,由于碱性脉石含量高,这样不但会造成酸耗急剧上升,还会增加湿法炼锌的能耗,同样违背了循环经济的节能和降耗原则。因此,提高兰坪氧化锌矿的回收率,尽快解决兰坪以及类似氧化锌矿石的高效利用问题,对于我国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锌矿资源的开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背景下,针对兰坪低品位氧化锌矿的处理难点,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选冶联合工艺流程,即“浮选脱钙—预富集—湿法炼锌”工艺。通过系统和深入的试验研究,采用新工艺,可获得全流程总锌回收率为86.56%的良好技术指标,而且氧化锌粗精矿(湿法酸浸给料)的耗酸量仅为2.55t/t·Zn,大幅度降低了湿法炼锌的耗酸量。新工艺技术符合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既发挥了浮选脱杂的优势,又发挥了酸浸能够充分回收氧化锌矿物的优势,整体上取得了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节能、降耗和减排的效果。在废水零排放的苛刻条件下,通过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了浮选回水和冶炼废水的循环利用。湿法炼锌技术已是成熟工艺,因此,本论文对选矿适度富锌脱钙进行了重点研究。通过浮选工艺的选择及优化、磨矿工艺的改进、药剂的协同作用以及改性捕收剂HHA的使用,最终获得了指标优异的氧化锌粗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18.72%和91.13%。作为后续湿法酸浸的给料,该粗精矿中的氧化钙含量由原矿中的22.23%降到了12.31%,脱除了高达77.28%的氧化钙杂质,实现了保锌脱钙的目标。论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浮选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了合适的泥砂分选工艺条件。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生矿泥的预先脱除、改性捕收剂HHA的使用、碳酸钠和硫化钠的联合使用是该浮选工艺成功的关键。在浮选机理方面,重点研究了硫化钠与菱锌矿和异极矿之间的硫化反应动力学,推导出了不同pH值(9~11)下硫化钠与菱锌矿和异极矿之间的硫化反应速率方程,速率方程均属于一级反应;发现异极矿在硫化钠高用量条件下才能达到较好的回收率,其原因在于异极矿只能吸附较少的硫化钠参与硫化反应,而且反应速率很慢,表明异极矿较难硫化。用纯矿物实验证实了碳酸钠对异极矿具有活化作用,碳酸钠和硫化钠的联合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异极矿的回收率,而且还能有效抑制方解石的上浮。本文提出的选冶联合新技术对于提高低品位难处理氧化锌矿的利用水平、缓解锌资源短缺和实现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2页
    1.1 氧化锌矿资源概况第14页
    1.2 氧化锌矿的矿石特点第14-15页
    1.3 氧化锌矿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5-23页
        1.3.1 浮选法第16-19页
        1.3.2 浸出法第19-22页
        1.3.3 其他方法第22-23页
    1.4 兰坪难处理氧化锌矿加工利用技术述评第23-25页
        1.4.1 兰坪氧化锌矿矿石性质第23页
        1.4.2 兰坪氧化锌矿研究进展第23-25页
    1.5 氧化锌矿加工处理技术的飞龙模式第25-30页
        1.5.1 加工处理技术的特色第25-26页
        1.5.2 飞龙模式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第26-28页
        1.5.3 飞龙模式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第28-30页
    1.6 论文的选题第30-32页
        1.6.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30-31页
        1.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1-32页
第二章 矿样及研究方法第32-36页
    2.1 矿样第32-33页
        2.1.1 原矿的加工制备第32页
        2.1.2 矿泥的制备第32页
        2.1.3 纯矿物的制备第32-33页
    2.2 试验研究的主要试剂及设备第33-34页
        2.2.1 试验药剂第33-34页
        2.2.2 试验设备第34页
    2.3 研究方法第34-36页
        2.3.1 浮选方法第34-35页
        2.3.2 测试方法第35-36页
第三章 试样工艺矿物学研究第36-50页
    3.1 矿石成份分析第36-37页
        3.1.1 原矿光谱分析第36页
        3.1.2 原矿多元素及物相分析第36-37页
    3.2 矿石结构分析第37-40页
        3.2.1 矿石的构造第37-38页
        3.2.2 矿石的结构第38-40页
    3.3 矿石矿物的嵌布特征分析第40-46页
        3.3.1 矿物成份分析第40页
        3.3.2 矿物嵌布特征分析第40-46页
    3.4 矿物的赋存状态分析第46-48页
        3.4.1 铅的赋存状态第46-47页
        3.4.2 锌的赋存状态第47-48页
    3.5 试样加工处理难点分析与探讨第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浮选方法与浮选工艺研究第50-64页
    4.1 浮选方法对比研究第50-54页
        4.1.1 反浮选第50-52页
        4.1.2 正浮选第52-54页
    4.2 浮选工艺对比研究第54-60页
        4.2.1 泥砂混选工艺第54-58页
        4.2.2 泥砂分选工艺第58-60页
    4.3 矿泥对比试验研究第60-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浮选工艺优化及选冶联合新技术研究第64-94页
    5.1 矿泥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第64-68页
        5.1.1 矿泥对氧化锌粗精矿品位的影响第64-67页
        5.1.2 矿泥对氧化锌粗精矿回收率的影响第67-68页
    5.2 浮选矿浆浓度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第68-69页
    5.3 捕收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第69-71页
        5.3.1 捕收剂种类的影响第69-70页
        5.3.2 捕收剂用量的影响第70-71页
    5.4 硫化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第71-74页
        5.4.1 硫化剂种类的影响第72-73页
        5.4.2 硫化钠用量的影响第73-74页
    5.5 调整剂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第74-79页
        5.5.1 调整剂种类的影响第74-76页
        5.5.2 抑制剂用量的影响第76-77页
        5.5.3 碳酸钠用量的影响第77-79页
    5.6 响应曲面法优化浮选工艺条件第79-90页
        5.6.1 试验设计第79-80页
        5.6.2 锌品位响应曲面方程拟合及分析第80-83页
        5.6.3 锌回收率响应曲面方程拟合及分析第83-86页
        5.6.4 钙脱除率响应曲面方程拟合及分析第86-89页
        5.6.5 浮选工艺条件的优化及验证第89-90页
    5.7 选冶联合新工艺研究第90-93页
    5.8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废水零排放条件下的循环利用研究第94-104页
    6.1 废水成份分析第94-95页
    6.2 浮选回水的循环利用第95-97页
    6.3 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循环利用第97-100页
        6.3.1 重金属离子废水对浮选的影响第97-98页
        6.3.2 解决方法第98-100页
    6.4 高钙回水的循环利用第100-102页
        6.4.1 高钙回水对浮选的影响第100页
        6.4.2 解决方法第100-102页
    6.5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七章 氧化锌纯矿物浮选行为研究第104-130页
    7.1 PH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第106-108页
    7.2 硫化钠的活化机理研究第108-110页
    7.3 硫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第110-117页
        7.3.1 菱锌矿与硫化钠的反应动力学第111-114页
        7.3.2 异极矿与硫化钠的反应动力学第114-117页
    7.4 碳酸钠与硫化钠的协同效应研究第117-119页
    7.5 调整剂的联合应用对矿物可浮性的影响第119-123页
    7.6 改性捕收剂HHA的作用机理研究第123-125页
    7.7 杂质离子对纯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第125-128页
        7.7.1 钙离子对菱锌矿、异极矿可浮性的影响第126-127页
        7.7.2 镁离子对菱锌矿、异极矿可浮性的影响第127-128页
    7.8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30-133页
    8.1 结论第130-132页
    8.2 创新点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2页
附录A第142-143页
附录B第14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277,这篇论文共14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2.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