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与秸秆还田对稻麦种植系统土壤有机碳库与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稻麦种植系统论文 免耕论文 秸秆还田论文 土壤有机碳库论文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论文
论文详情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缩略语表第13-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5页
    1.2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第15-17页
        1.2.1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15-16页
        1.2.2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第16-17页
        1.2.3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第17页
    1.3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保护机制第17-22页
        1.3.1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第17-19页
        1.3.2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第19-21页
        1.3.3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第21-22页
    1.4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22-28页
        1.4.1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第22-24页
        1.4.2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第24-26页
        1.4.3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第26-28页
    1.5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28-30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切入点第30页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0-32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32-40页
    2.1 供试材料第32页
    2.2 试验点基本情况第32页
    2.3 试验设计第32-35页
        2.3.1 大田试验第32-33页
        2.3.2 水稻植株的~(13)CO_2标记第33-34页
        2.3.3 室内矿化试验第34页
        2.3.4 土壤取样第34-35页
    2.4 室内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5-40页
        2.4.1 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测定第35页
        2.4.2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测定第35页
        2.4.3 土壤团聚体组分的测定第35页
        2.4.4 温室气体排放测定第35-36页
        2.4.5 磷脂脂肪酸分析第36-38页
        2.4.6 DNA提取、PCR扩增、16S rDNA扩增和454测序第38-39页
        2.4.7 Biology微平板法第39页
        2.4.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39-40页
第三章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第40-52页
    3.1 结果与分析第40-47页
        3.1.1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第40-41页
        3.1.2 土壤微生物量碳第41-42页
        3.1.3 土壤有机碳矿化第42-43页
        3.1.4 土壤团聚体组成第43-47页
        3.1.5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第47页
        3.1.6 土壤有机碳含量第47页
    3.2 讨论第47-51页
        3.2.1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第47-48页
        3.2.2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第48-49页
        3.2.3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第49页
        3.2.4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49-50页
        3.2.5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第50-51页
    3.3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52-64页
    4.1 结果与分析第53-60页
        4.1.1 CO_2排放通量第53页
        4.1.2 CO_2累积排放量第53-54页
        4.1.3 CH_4排放通量第54-55页
        4.1.4 CH_4累积排放量第55-57页
        4.1.5 N_2O排放通量第57-58页
        4.1.6 N_2O累积排放第58-59页
        4.1.7 土壤有机碳组分对CO_2排放的相对贡献率第59-60页
        4.1.8 土壤有机碳组分对CH_4排放的相对贡献率第60页
    4.2 讨论第60-63页
        4.2.1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CO_2排放的影响第60-61页
        4.2.2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CH_4排放的影响第61-62页
        4.2.3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N_2O排放的影响第62-63页
    4.3 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第64-86页
    5.1 结果与分析第64-79页
        5.1.1 土壤总磷脂脂肪酸第64-65页
        5.1.2 土壤细菌磷脂脂肪酸第65-66页
        5.1.3 土壤真菌磷脂脂肪酸第66-67页
        5.1.4 土壤革兰氏阳性菌磷脂脂肪酸第67-68页
        5.1.5 土壤革兰氏阴性菌磷脂脂肪酸第68-69页
        5.1.6 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第69-70页
        5.1.7 土壤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第70-72页
        5.1.8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有机碳组分之间的联系第72-73页
        5.1.9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有机碳组分之间的联系第73-74页
        5.1.10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第74-75页
        5.1.11 土壤有机碳库与细菌群落结构的联系第75-76页
        5.1.12 土壤有机碳组分对细菌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率第76-78页
        5.1.13 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微生物驱动机制第78-79页
    5.2 讨论第79-85页
        5.2.1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生物量的影响第79页
        5.2.2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真菌生物量的影响第79-80页
        5.2.3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影响第80-81页
        5.2.4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单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影响第81-82页
        5.2.5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第82-83页
        5.2.6 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联系第83页
        5.2.7 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机制第83-85页
    5.3 小结第85-86页
第六章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第86-100页
    6.1 结果与分析第86-96页
        6.1.1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第86-90页
        6.1.2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第90-92页
        6.1.3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联系第92-93页
        6.1.4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联系第93-94页
        6.1.5 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相对贡献率第94-96页
    6.2 讨论第96-98页
        6.2.1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第96-97页
        6.2.2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之间的联系第97-98页
    6.3 小结第98-10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00-102页
    7.1 总结第100页
    7.2 本文创新之处第100-101页
    7.3 展望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23页
附录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539180,这篇论文共12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8.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3.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