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磷硫菱铁矿选冶联合新技术及理论研究

高硫磷菱铁矿石论文 胶磷矿论文 反浮选论文 钠盐催化还原焙烧论文 磁絮凝论文
论文详情
中国铁矿资源丰而不富,钢铁工业持续高速的增长造成国内铁矿石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自给率远不足50%。国内铁矿石资源严重短缺,必须扩大开发利用新的铁矿资源。在此背景下,我国储量近100亿t的高磷难选铁矿石的开发利用被提上日程。本论文以惠民原生矿石为原料,在系统的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和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反浮选脱硫磷—钠盐催化还原焙烧—磁絮凝强化分选”的选冶联合新工艺,并获得良好的技术指标。该高效选冶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类似铁矿石的开发和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原矿铁品位30%左右,含磷约1%,含硫约1.4%。铁主要以菱铁矿的形式存在,其中含少量的磁铁矿,但有23.40%的铁以硅酸盐的形式存在;矿石中有害元素磷主要以胶磷矿的形式存在,硫主要以黄铁矿的形式存在。该矿石中矿物组成复杂、铁品位低、铁矿物嵌布粒度细、磷、硫含量高,这给高效回收利用该铁矿资源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了矿石可选性试验。结果表明,单一的选矿或单一的冶金方法都不是处理该矿石的有效方法,而有效地脱除硫磷杂质是开发利用该矿石的关键。为此,本论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反浮选脱硫磷的新工艺。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反浮选脱硫磷工艺在小型试验中获得含磷仅为0.27%、含硫0.34%、铁回收率为80.93%的分选指标。随后进行了1t/d规模的连选试验,并取得了与小型试验结果基本上一致的工艺指标。反浮选脱硫磷的新工艺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工艺指标,但浮选系统中的药剂种类多,用量偏大。为简化反浮选脱硫磷工艺的药剂制度,进行了优化试验研究。脱磷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降低19.71个百分点的脱磷率,能大幅度地减少脱磷药剂的用量(矿浆pH调整剂用量由9000g/t减少到2500g/t、淀粉用量减少25.68%、捕收剂用量减少54.08%),同时节省了调整剂SIS和水玻璃。针对优化试验中脱硫—脱磷联合流程中药剂的相互干扰,提出了“碱法优先脱硫的异步脱硫磷流程”,实现了单一脱硫流程和单一脱磷流程的有机联合,并获得了含磷0.48%、含硫0.38%、铁回收率为80.06%的分选指标。还原焙烧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规律试验研究中考察了试验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其优选的工艺参数为:还原温度1050℃,还原时间150min,M煤:M矿样为1:5、MNa2CO3:M矿为1:20,并采用XRD技术分析了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对铁矿物相变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菱铁矿的还原过程为菱铁矿-磁铁矿-金属铁的逐级还原过程,并伴有铁橄榄石的生成,提高还原温度及延长还原时间有利于金属铁矿相的增强。钠盐催化还原矿的磁选特性研究表明,当磨矿细度为-45μm粒级含量占90.45%、磁场强度为232kA/m时,磁选管分选的精矿品位为65.85%,含磷0.21%,铁回收率74.21%;鼓形湿式弱磁选机分选的铁回收率仅为68.55%。因此,如何有效地强化细粒级及微细粒级磁性矿物的回收将是改善弱磁选工艺指标的关键。还原焙烧及钠盐催化的理论研究中,进行了还原焙烧热力学计算和冶金动力学分析。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菱铁矿磁化还原焙烧为吸热过程,1050℃时,其等压热效应为68856.67J/mol。采用SEM和EDAX技术分析了钠盐催化还原矿石的外观形貌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a2CO3的添加能促进金属铁的重建和发育,铁粒的粒径随Na2CO3的添加量的增加而粗化。钠盐催化还原矿石的XRD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Na2CO3 (MNa2co3:M矿为1:20-1:10)能强化菱磁铁矿的还原,还原矿中金属铁(Fe)衍射峰值明显增强,铁橄榄石(Fe2Si04)的峰值明显降低,但不添加Na2CO3或添加过量的Na2CO3将不利于菱铁矿的还原。同时,通过焙烧过程中胶磷矿形态变化的热力学计算表明,钠盐催化还原矿石中的胶磷矿并没有被还原成P2,提高磁性铁矿物与胶磷矿的解离度是制备合格铁精矿的有效途径。针对常规磁选设备不利于细粒级及微细粒级磁性铁矿物回收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磁絮凝强化分选”的新工艺。在自制的磁絮凝分选柱中考察了分选过程中各种工艺参数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在最佳工艺参数下(磨矿细度-45μm占88.7%、切向水流量3L/min,搅拌强度250r/min),一次磁絮凝分选所获得的铁精矿品位为66.32%、含磷0.21%、含硫0.28%、铁回收率74.26%。与鼓形湿式弱磁选机分选指标相比,铁回收率提高近6个百分点。磁絮凝分选有效地强化了细粒级及微细粒级磁性铁矿物的回收。针对惠民高磷、高硫、含铁贫的原生矿石,采用了全新的“反浮选脱硫磷—钠盐催化还原焙烧—磁絮凝强化分选”的选冶联合新工艺进行处理,所研发的新工艺的最终指标为:铁品位67%左右、含磷0.21%、含硫0.28%,综合回收率为60%,从而为下一步惠民原生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与试验基础。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前言第16-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6页
    1.1 菱铁矿资源与性质第18-20页
        1.1.1 菱铁矿资源分布第18-19页
        1.1.2 菱铁矿的特征及可选性第19-20页
    1.2 菱铁矿选矿技术研究现状第20-24页
        1.2.1 磁化焙烧—磁选技术进展第20-21页
        1.2.2 强磁选及其相关分选技术第21-22页
        1.2.3 浮选及联合分选技术第22-23页
        1.2.4 预还原技术第23页
        1.2.5 菱铁矿选矿研究的最新发展第23-24页
    1.3 弱磁性高磷铁矿石脱磷研究现状第24-26页
        1.3.1 美国Tilden高磷氧化铁的选矿脱磷工艺研究第24-25页
        1.3.2 瑞典Kiruna高磷磁铁矿脱磷生产工艺研究及工业生产实践第25页
        1.3.3 白云鄂博铁矿石中高磷贫氧化铁综合回收工艺研究第25-26页
        1.3.4 "宁乡式"高磷铁矿的选矿脱磷工艺研究第26页
    1.4 磁团聚理论研究概况第26-31页
        1.4.1 磁团聚现象及应用第26-27页
        1.4.2 磁性颗粒间的磁作用第27-29页
        1.4.3 磁性颗粒的磁团聚理论第29-31页
    1.5 关于惠民铁矿的研究第31-32页
        1.5.1 惠民铁矿资源概况第31-32页
        1.5.2 惠民原生矿石矿物学特性简述第32页
    1.6 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及研究方法第32-36页
        1.6.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科学意义第32-33页
        1.6.2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33页
        1.6.3 化学药剂第33-34页
        1.6.4 试验仪器设备第34页
        1.6.5 试验方法第34-36页
第二章 矿石工艺矿物学的研究第36-48页
    2.1 原矿的化学组成第36-39页
        2.1.1 试样的光谱分析第36-37页
        2.1.2 试样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第37-38页
        2.1.3 试样的矿物种类组成分析第38页
        2.1.4 试样的铁物相分析第38-39页
    2.2 试样岩矿鉴定与分析第39-43页
        2.2.1 矿石的构造第39页
        2.2.2 矿石的结构第39-40页
        2.2.3 矿石的矿物组成和嵌布特征第40-43页
    2.3 磁铁矿嵌布粒度特性分析第43-44页
    2.4 胶磷矿嵌布粒度特性分析第44-45页
    2.5 试样粒度分析第45-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三章 惠民原生矿石可选性试验研究第48-60页
    3.1 磁选试验研究第48-50页
        3.1.1 弱磁选试验研究第48-50页
    3.2 弱磁尾矿强磁选试验研究第50-51页
    3.3 弱磁选-浮选联合流程试验研究第51-52页
    3.4 还原焙烧—磁选试验第52-58页
        3.4.1 还原温度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52-53页
        3.4.2 还原时间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53-54页
        3.4.3 助剂种类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54-55页
        3.4.4 还原矿的质量分析第55-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惠民原生矿石硫磷反浮选试验研究第60-80页
    4.1 反浮选脱硫磷条件试验研究第60-69页
        4.1.1 反浮选脱硫试验研究第60-62页
        4.1.2 反浮选脱磷试验研究第62-69页
    4.2 反浮选脱磷流程结构试验第69-71页
        4.2.1 扫选次数试验第69-70页
        4.2.2 含磷泡沫精选试验第70-71页
    4.3 脱硫磷联合流程结构试验第71-72页
    4.4 反浮选脱硫磷连选试验第72-78页
        4.4.1 连选试验矿样第72-73页
        4.4.2 连选试验设备第73页
        4.4.3 连选试验工艺流程及设备联系图第73-75页
        4.4.4 连选试验的工艺指标第75-76页
        4.4.5 药剂用量的测定第76-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反浮选脱硫磷工艺优化试验研究第80-94页
    5.1 反浮选脱磷优化试验第80-86页
        5.1.1 粗选捕收剂OA用量试验第80-81页
        5.1.2 入磨前CaO的添加量试验第81-82页
        5.1.3 扫选淀粉用量试验第82页
        5.1.4 精选Ⅰ捕收剂OA用量试验第82-83页
        5.1.5 精选Ⅰ淀粉用量试验第83-84页
        5.1.6 精选Ⅱ淀粉用量试验第84-85页
        5.1.7 精选Ⅱ捕收剂OA用量试验第85-86页
    5.2 反浮选脱磷流程结构试验第86-88页
    5.3 异步脱硫磷流程结构试验第88-92页
        5.3.1 酸法优先脱硫流程试验第88-89页
        5.3.2 优先脱磷流程结构试验第89-91页
        5.3.3 碱法优先脱硫流程结构试验第91-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还原焙烧过程中的物相演变规律试验研究第94-110页
    6.1 试验原料的特性第94-97页
        6.1.1 矿石的特性第94-96页
        6.1.2 还原剂的特性第96-97页
    6.2 研究方法第97页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97-108页
        6.3.1 还原温度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97-98页
        6.3.2 还原温度对铁矿物相变的影响第98-102页
        6.3.3 还原时间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102页
        6.3.4 还原时间对铁矿物相变的影响第102-105页
        6.3.5 煤粉与矿样质量比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105-106页
        6.3.6 Na_2CO_3的添加量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106-108页
    6.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还原焙烧及钠盐催化的理论研究第110-132页
    7.1 还原焙烧及钠盐催化的理论依据第110页
    7.2 还原焙烧的热力学分析第110-118页
        7.2.1 菱铁矿磁化还原焙烧热力学计算第110-112页
        7.2.2 磁铁矿还原焙烧热力学分析和计算第112-113页
        7.2.3 铁橄榄石还原焙烧的热力学分析第113-115页
        7.2.4 金属铁颗粒成核热力学第115-118页
    7.3 还原焙烧的动力学模型分析第118-122页
    7.4 还原焙烧过程中钠盐催化的热力学分析第122-124页
    7.5 还原焙烧中钠盐催化的SEM和EDAX分析第124-126页
    7.6 还原焙烧中钠盐催化的XRD分析第126-129页
    7.7 钠盐催化还原焙烧过程胶磷矿形态的变化第129-130页
    7.8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八章 还原焙烧矿的磁絮凝分选试验研究第132-148页
    8.1 惠民还原焙烧矿的磁选特性研究第132-134页
        8.1.1 磁场强度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132-133页
        8.1.2 磨矿细度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133-134页
        8.1.3 磁选方式对铁精矿指标的影响第134页
    8.2 磁絮凝分选工艺的思路来源第134-136页
        8.2.1 磁絮凝分选的概述第134-135页
        8.2.2 常规磁选设备分选的特点第135页
        8.2.3 磁絮凝分选工艺的形成第135-136页
    8.3 小型磁絮凝分选柱的设计第136-138页
        8.3.1 磁絮凝分选柱结构设计第136-137页
        8.3.2 磁絮凝分选柱工作原理第137-138页
        8.3.3 磁絮凝分选柱结构参数的确定第138页
    8.4 磁絮凝分选的矿石性质第138-139页
    8.5 研究方法第139页
    8.6 磁絮凝分选试验第139-143页
        8.6.1 磨矿细度对磁絮凝分选的影响第139-140页
        8.6.2 切向水流量对磁絮凝分选的影响第140-141页
        8.6.3 搅拌强度对磁絮凝分选的影响第141-142页
        8.6.4 磁絮凝分选次数对分选指标的影响第142-143页
    8.7 磁絮凝分选产品的特性分析第143-145页
        8.7.1 磁絮凝分选精矿的特性分析第143-145页
        8.7.2 磁絮凝分选尾矿的特性分析第145页
    8.8 本章小结第145-148页
第九章 结论、建议及创新点第148-152页
    9.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148-150页
    9.2 建议第150页
    9.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2页
附录第162-164页
附图第164-166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281,这篇论文共166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9.8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3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