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涕在海水养殖鱼中的来源及其在海水养殖区中的地球化学过程建模

海水养殖鱼论文 滴滴涕论文 防污漆论文 来源论文
论文详情
鱼是人类营养的重要来源之一,养殖鱼受到的污染物暴露风险最终会通过膳食摄入传递给人群。我国是最大的鱼类生产同时也是鱼类输出国,海水养殖在我国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渔业生产方式。诸多之前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南海海域受到多种多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包括滴滴涕及其衍生类物质。在本研究中,中国广东省的海陵湾和大亚湾被选为研究地点,滴滴涕被选为研究的目标化学物质。我们开发了一个鱼体污染物富集模型,用于建模各种途径对于鱼体内滴滴涕的相对贡献率。利用该模型,以及引用的海陵湾和大亚湾地区多种介质含有的滴滴涕平均浓度(以及浓度范围)基础数据,对这两个地区的滴滴涕来源进行了建模。建模结果显示应用到渔船中的防污漆是近年来中国沿岸海域环境中滴滴涕的主要来源。为了给防污漆中滴滴涕的决策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我们使用了基于逸度模型的方法来评估p,p’–DDT(滴滴涕混合物的主要成分)在中国南方的海陵湾及大亚湾这两个典型海湾地区水体与沉积物的归趋以及所造成的影响。模型首先计算得到海陵湾和大亚湾渔船排放到水体、沉积物中的p,p’–DDT分别为9.3、7.7 kg yr–1。不确定性分析显示,当假定渔船排放的p,p’–DDT为唯一输入源时,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分析数据,这意味着从模型上可以推测渔船排放的p,p’–DDT是主要的输入源。评估得到的风险参考值显示海陵湾地区沉积物中的风险高于水体,建模显示需要至少21年的时间才可以降到安全的水平。建模结果还显示,海陵湾和大亚湾整体都表现出p,p’–DDT从水体迁移到沉积物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处于较易受到渔船频繁活动浅水区的海水养殖区p,p’–DDT表现出从沉积物迁移到水体的趋势。基于这些结论,我们推断,将海水养殖区适当搬到更深一些的水域可以减少海水养殖鱼体p,p’–DDT含量。因此,我们建议为了避免人群摄食含滴滴涕浓度较高的海水养殖鱼,最有效的和可行性的办法是使用不含滴滴涕的防污漆以及使用含低浓度滴滴涕的鱼饲料。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引言第13-31页
    1.1 滴滴涕简介第14-18页
        1.1.1 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第14-16页
        1.1.2 滴滴涕的环境效应第16-18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3 鱼体富集模型第19-23页
        1.3.1 鱼体富集模型简介第19-21页
        1.3.2 鱼体富集模型的应用第21-23页
    1.4 水–空气–沉积物交换模型第23-25页
        1.4.1 水–空气–沉积物交换模型简介第23-25页
        1.4.2 水–空气–沉积物交换模型的应用第25页
    1.5 空气–水交换模型第25-27页
        1.5.1 空气–水交换模型简介第25-27页
        1.5.2 空气–水交换模型的应用第27页
    1.6 沉积物–水交换模型第27-31页
        1.6.1 沉积物–水交换模型简介第27-28页
        1.6.2 沉积物–水交换模型的应用第28-31页
第2章 海水养殖鱼滴滴涕来源建模第31-43页
    2.1 研究背景第31-32页
    2.2 模型构建过程第32-3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6-41页
        2.3.1 源解析建模结果第36-38页
        2.3.2 模型评估第38-40页
        2.3.3 环境应用第40-41页
    2.4 模型的推广与应用第41页
    2.5 小结第41-43页
第3章 海水养殖区滴滴涕地球化学过程建模第43-63页
    3.1 研究背景第43-44页
    3.2 模型构建过程第44-50页
        3.2.1 p,p'–DDT的环境和物理化学特征第44-47页
        3.2.2 环境归趋模型第47-49页
        3.2.3 生态风险评估第49页
        3.2.4 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第49-50页
        3.2.5 排放控制场景建模分析第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62页
        3.3.1 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的解释第50-53页
        3.3.2 p,p'–DDT的环境归趋第53-54页
        3.3.3 不同的排放源控制场景下环境系统的响应第54-55页
        3.3.4 模型评估第55-62页
    3.4 模型的推广与应用第62页
    3.5 小结第62-63页
第4章 DB–QWASIV1.0软件操作说明书第63-65页
    4.1 背景介绍第63页
    4.2 参数说明第63页
    4.3 软件运行说明第63-64页
    4.4 运行案例第64-65页
第5章 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第65-67页
    5.1 主要结论第65页
    5.2 创新之处第65-66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附录第77-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4354182,这篇论文共12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6.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