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论文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论文 肌钙蛋白I论文
论文详情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已证明,如果在时间窗口内使闭塞冠状动脉再通,可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心功能。因此,发病后迅速得到确诊并进行再灌注治疗,对改善病人的病死率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最新的AMI诊断建议以心肌坏死标志物为基础,结合病史、心电图、影像学改变、PCI、冠脉造影、心肌生化标志物的新诊断标准。将心肌坏死标志物作为诊断的基础指标。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CK-MB)是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但发病后4~6h才开始升高,敏感性较差。MYO敏感性高但缺乏特异性,它虽然在胸痛后2~3 h浓度上升,但对骨骼肌和心肌损伤不能区分。因此临床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标志物用于AMI的早期准确诊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是一种存在于心肌细胞的胞质中,具有高度特异性的低分子量蛋白质。在心肌损伤后2 h内即可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可以成为AMI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目的:通过定性检测疑似AMI患者的H-FABP,研究定性测定H-FABP在AMI的早期诊断的价值。同时检测cTnI,比较两种标志物在AMI早期诊断中的诊断效能差异。方法:选择以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就诊的患者56例(最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27例),使用经过胶体金技术制造的快速检测试剂板,按照固相免疫层析原理定性测定两组患者发病4小时内、6小时内、6小时后的H-FABP。同时测定cTnI浓度,比较两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4小时内、6小时内、6小时后的诊断效能。结果:非AMI组发病4h内、6h内、6h后cTnI和H-FABP阳性率均无明显差异(P >0.05)。AMI组发病4h内、6h内、6h后H-FAB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 >0.05),发病4~6h内cTnI阳性率开始升高(P<0.05),6h后显著升高(P<0.05)。发病4h内两组间cTnI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 >0.05),发病4h内两组间H-FABP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发病6h内、6h后两组间cTnI和H-FABP阳性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5)。发病6小时内、4小时内H-FABP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和正确率均优于cTnI(P<0.05 ,P<0.05),而发病6小时后两者之间基本一致。其中4h内cTnI诊断AMI,YI指数为零,提示cTnI测定诊断AMI无任何临床应用价值,说明4h内cTnI尚未开始升高。对H-FABP和cTnI诊断AMI效能进行比较,在发病4小时内、6小时内H-FABP优于cTnI(P<0.005,P<0.005),发病6小时后两者的诊断效能相同(P>0.5)。结论:H-FABP作为新的心肌坏死标志物,对于AMI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在AMI发病6小时内、4小时内,H-FABP诊断AMI的效能优于cTnI,可以用于AMI的早期诊断。H-FAB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不明确,能否用于其预后的评价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英文摘要第7-8页
英文名称缩略表第9-10页
论文正文第10-24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11-13页
        1.1 研究对象第11页
        1.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 统计学处理第12-13页
    第二章 研究结果第13-18页
        2.1 一般临床资料第13页
        2.2 两组患者cTnI 和H-FABP 阳性率的比较第13-14页
        2.3 cTnI 和H-FABP 诊断AMI 的四格表第14-16页
        2.4 cTnI 和H-FABP 诊断效能的比较第16-18页
    第三章 讨论第18-21页
    第四章 结论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4页
综述第24-33页
个人简介第33-34页
致谢第34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1127586,这篇论文共34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0.2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7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