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的分布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外来植物论文 少花蒺藜草论文 科尔沁沙地论文 分布论文 多样性论文 萌发论文
论文详情
经过考证,分布于科尔沁沙地禾本科蒺藜草属的植物应为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是具有一定饲用价值的入侵性较强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由于其成熟刺苞的机械伤害,对当地畜牧业和林业、农业造成较大影响。少花蒺藜草主要分布在通辽,以及与通辽接壤的赤峰、兴安盟和巴彦淖尔市。主要通过牲畜放牧和牲畜的流转以及车辆携带沿公路铁路沿线扩散。在内蒙古少花蒺藜草可能侵入的地区有乌兰布和沙地、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锡林浩特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退化的沙质草场。侵入科尔沁沙地的少花蒺藜草的侵入阶段处于入侵的扩散期。在固定和半固定沙地植物群落中,将会形成以少花蒺藜草为优势种的较为稳定的植物群落。随着少花蒺藜草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增加,增加了群落间的相似系数,降低了物种替代率,降低了群落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变得简单,使得群落的结构趋于一致。在固定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分布在埋深较浅处(0~3cm),集中分布在0~1cm;在半流动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分布较为分散,在1~15cm埋深中处均有分布,在埋深1~3cm和7~8cm处,分布的种子数量较多,1~3cm处集中优势较突出。固定和半流动沙地中少花蒺藜草种子随着埋深增加出苗率也随之增加,可达到100%。负二项式法和方差/均值比率(分布系数)法一致的验证了少花蒺藜草苗和土壤种子库的种子种群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少花蒺藜草种子的自然散布距离很短,种子散布在植株附近,是造成其种群集聚分布格局的原因。少花蒺藜草的花器结构属于少有的雄花两性花型,通过两性花在旗叶鞘包被下开放实现严格的自花授粉方式。刺苞内有1~3枚或更多小穗,每小穗由二朵小花构成,第一小花是两性花,第二小花是雄花或中性,两性花的花药极显著地小于雄性花的,但花粉活力一致,平均达90.86%。开花顺序是沿着穗的顶部依次向下开放。含小穗数不同的刺苞在整个穗部的分布规律是具有2个小穗的刺苞占的比例最高,有1个小穗的次之。刺苞在吸水12h后达到稳定含水量,种子在2h后达到。去除刺苞的种子和带刺苞的最适宜发芽温度均是25℃。去掉坚硬的刺苞,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缩短种子的发芽时间。通过小花的去留处理研究种子的形状、质量和萌发特性的变化,发现对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晚的小穗,可提高成熟较早的小穗中种子的发芽率,而去除刺苞中成熟较早的小穗不会影响成熟较晚的种子的发芽率,但种子变成狭长形。少花蒺藜草种子的粒位不同其种子形态和萌发特性不同。较大的种子先发芽,较小的种子后发芽。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3-3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页
    1.2 关于外来入侵植物综述第13-26页
        1.2.1 外来入侵植物的传入途径与扩散机理第14-20页
        1.2.2 传入特点第20页
        1.2.3 扩散与入侵机理第20-24页
        1.2.4 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态危害第24-26页
    1.3 国外关于蒺藜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第26-28页
        1.3.1 群落内种间相互关系第26页
        1.3.2 生产特性研究第26页
        1.3.3 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第26-27页
        1.3.4 饲用价值研究第27页
        1.3.5 生理特性研究第27页
        1.3.6 杂草防除第27页
        1.3.7 研究蒺藜草属种间亲缘关系第27-28页
        1.3.8 其他研究第28页
    1.4 国内关于外来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研究进展第28-33页
        1.4.1 少花蒺藜草在我国的传播与分布第28-29页
        1.4.2 少花蒺藜草的生物及生态学特性第29-30页
        1.4.3 少花蒺藜草的光合特性第30-31页
        1.4.4 少花蒺藜草的生态位获取第31页
        1.4.5 蒺藜草的化学成分第31页
        1.4.6 少花蒺藜草的危害第31-32页
        1.4.7 少花蒺藜草的防除第32-33页
        1.4.8 少花蒺藜草的其他利用第33页
2 科尔沁沙地蒺藜草属植物种名考证第33-39页
    2.1 有关植物志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第33-35页
        2.1.1 《内蒙古植物志》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第33页
        2.1.2 《中国植物志》(1990)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第33-34页
        2.1.3 《中国植物志》(2006 年英文版)关于蒺藜草属的描述第34-35页
    2.2 关于疏花蒺藜草和少花蒺藜草第35-36页
    2.3 关于“Cenchrus incertus”的拉丁异名第36页
    2.4 关于蒺藜草属该植物的研究与报道第36-38页
        2.4.1 关于光梗蒺藜草的研究报道第36-37页
        2.4.2 关于少花蒺藜草的研究报道第37页
        2.4.3 关于疏花蒺藜草的研究报道第37-38页
    2.5 讨论与小结第38-39页
        2.5.1 在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蒺藜草属的侵入种的中文名应为少花蒺藜草第38页
        2.5.2 在科尔沁沙地分布的蒺藜草属的侵入种的学名应采用 C. pauciflorus Benth第38-39页
3 外来侵入植物少花蒺藜草在内蒙古的分布第39-48页
    3.1 调查内容和方法第39-41页
        3.1.1 调查范围第39页
        3.1.2 调查地概况第39-40页
        3.1.3 调查内容第40页
        3.1.4 调查的方法第40-4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3.2.1 关于少花蒺藜草的俗名第41页
        3.2.2 关于少花蒺藜草来源的调查第41页
        3.2.3 少花蒺藜草在通辽的分布现状第41-44页
        3.2.4 少花蒺藜草在赤峰市的分布现状第44页
        3.2.5 少花蒺藜草在兴安盟的分布现状第44-45页
        3.2.6 少花蒺藜草在巴彦淖尔市的分布现状第45页
        3.2.7 少花蒺藜草在鄂尔多斯市的分布现状第45页
        3.2.8 少花蒺藜草在锡林郭勒盟的分布现状第45页
        3.2.9 少花蒺藜草发展趋势第45页
        3.2.10 少花蒺藜草在内蒙古的分布图第45-47页
    3.3 讨论第47-48页
        3.3.1 少花蒺藜草进一步扩散途径第47-48页
        3.3.2 少花蒺藜草可能侵入地区第48页
    3.4 小结第48页
4 少花蒺藜草的群落特征第48-55页
    4.1 试验内容及方法第48-51页
        4.1.1 试验地点概况第48-49页
        4.1.2 试验方法第49-5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1-54页
        4.2.1 群落植物的重要值第51-52页
        4.2.2 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第52-53页
        4.2.3 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分析第53-54页
    4.3 讨论第54页
        4.3.1 少花蒺藜草侵入阶段第54页
        4.3.2 少花蒺藜草侵入与植物群落多样性第54页
    4.4 小结第54-55页
5 少花蒺藜草的种群分布格局第55-62页
    5.1 种群分布格局第55-57页
        5.1.1 种群分布格局概述第55-56页
        5.1.2 种群分布格局检验方法第56-57页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第57页
        5.2.1 试验地点概况第57页
        5.2.2 试验方法第57页
        5.2.3 检验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第5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7-61页
        5.3.1 少花蒺藜草种子埋深分布情况第57-59页
        5.3.2 少花蒺藜草出苗率第59-60页
        5.3.3 相关性分析第60页
        5.3.4 少花蒺藜草的种群分布格局分析第60-61页
    5.4 讨论第61-62页
    5.5 小结第62页
6 少花蒺藜草开花与结实特性第62-71页
    6.1 试验内容及方法第63页
        6.1.1 试验地点概况第63页
        6.1.2 少花蒺藜草开花习性观测第63页
        6.1.3 少花蒺藜草种子结实特性观测第6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6.2.1 开花习性第63-65页
        6.2.2 花药大小及花粉活力第65页
        6.2.3 穗部小穗的分布情况第65-67页
        6.2.4 结实特性第67-68页
    6.3 讨论第68-70页
    6.4 小结第70-71页
7 少花蒺藜草种子吸水、萌发特性第71-77页
    7.1 材料及方法第71-72页
        7.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区概况第71页
        7.1.2 试验方法第71-72页
        7.1.3 数据处理第72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72-75页
        7.2.1 少花蒺藜草种子的形态特征第72-73页
        7.2.2 少花蒺藜草种子吸水特性的测定第73页
        7.2.3 少花蒺藜草种子的萌发特性第73-75页
    7.3 讨论第75-76页
        7.3.1 种子萌发时的活力状况第75-76页
        7.3.2 种子吸水进程的讨论第76页
        7.3.3 不同生境对刺苞及种子大小的影响第76页
    7.4 小结第76-77页
8 小穗的处理对少花蒺藜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第77-80页
    8.1 材料及方法第77-78页
        8.1.1 试验地点概况第77页
        8.1.2 试验方法第77-78页
    8.2 结果与分析第78-80页
        8.2.1 不同部位种子的形态差异和萌发表现第78-79页
        8.2.2 不同粒位种子的聚类结果第79-80页
    8.3 讨论第80页
    8.4 小结第80页
9 结论第80-81页
10 展望第81-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6页
附录第96-98页
作者简介第98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9189,这篇论文共98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9.4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9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