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稻城县当卓地区钼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

稻城县论文 当卓地区论文 义敦岛弧带论文 钼多金属矿论文 成矿规律论文
论文详情
四川西部的义敦岛弧带铜、铅、锌、钼、金、银等有色金属成矿条件优越,为我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找矿潜力较大。稻城县当卓地区属于义敦岛弧带南延之中甸弧。在中甸弧内目前已经发现矿床或矿点31个,这些矿点多与酸性岩体均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区内印支期酸性岩体多与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有关、燕山期酸性岩体多与钼多金属矿有关。稻城县当卓地区出露地层较简单,仅分布上三叠统拉纳山组(T3l)和喇嘛垭组(T3lm),岩性均为砂岩和板岩。矿区内断裂多以北西向和北东为主,断裂的发育为含矿热液的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流动通道。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体以及早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而矿化则主要与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作者通过大量野外地质工作以及周边矿山资料收集,认为稻城县当卓地区有石英脉型钼矿、碎裂蚀变型金多金属矿以及岩体外接触带内铅锌矿三种矿化类型,目前已经发现钼矿体1个,金、铅锌多金属矿体3个以及铅锌多金属矿3个。区内矿石主要为原生硫化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有辉钼矿、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毒砂、黄铁矿等;矿体围岩蚀变主要可见云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及碳酸盐化等。作者从岩浆、构造以及岩性三个方面对当卓钼多金属矿进行了成矿条件分析,总结了矿床矿化特征、形成机制以及矿区内找矿标志。通过对已发现矿体产出地质条件的分析归纳,初步总结出矿区内找矿模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5页
    1.1 选题依据第10-11页
    1.2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第11-12页
    1.3 研究区及周边以往工作及存在问题第12-13页
        1.3.1 基础地质工作第12页
        1.3.2 矿产地质工作第12页
        1.3.3 地质科研及区划工作第12-13页
        1.3.4 存在问题第13页
    1.4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完成工作量第13-15页
        1.4.1 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第13-14页
        1.4.2 论文完成工作量第14-15页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第15-34页
    2.1 区域构造第15-18页
        2.1.1 区域构造位置第15页
        2.1.2 区域构造形成演化第15-18页
    2.2 区域地层第18-21页
        2.2.1 元古界第19页
        2.2.2 古生界第19-20页
        2.2.3 中生界第20-21页
        2.2.4 新生界第21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21-24页
        2.3.1 喷出岩第21-22页
        2.3.2 侵入岩第22-24页
    2.4 区域物化遥感特征第24-31页
        2.4.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第24-26页
        2.4.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第26-30页
        2.4.3 区域遥感特征第30-31页
    2.5 区域矿产第31-34页
第3章 矿区地质第34-45页
    3.1 矿区地层第34-37页
        3.1.1 三叠系上统拉纳山组(T3l)第34页
        3.1.2 三叠系上统喇嘛垭组(T3lm)第34-37页
    3.2 构造第37页
        3.2.1 断层第37页
        3.2.2 褶皱第37页
    3.3 岩浆岩第37-39页
        3.3.1 侵入岩第38-39页
        3.3.2 脉岩第39页
    3.4 变质岩第39-40页
        3.4.1 热接触变质岩第39-40页
        3.4.2 气液交代变质岩第40页
        3.4.3 动力变质岩第40页
    3.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第40-42页
        3.5.1 样品采集第40-41页
        3.5.2 异常圈定第41页
        3.5.3 土壤测量结果第41-42页
    3.6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第42-45页
        3.6.1 岩石地球物理电性参数第42-43页
        3.6.2 矿体推断原则第43-44页
        3.6.3 矿区激电中梯特征第44-45页
第4章 矿床特征第45-53页
    4.1 矿化类型第45页
    4.2 矿体特征第45-49页
        4.2.1 钼矿体特征第46-47页
        4.2.2 金、铅锌多金属矿体特征第47-48页
        4.2.3 铅锌多金属矿体特征第48-49页
    4.3 矿石特征第49-52页
        4.3.1 矿石类型第49页
        4.3.2 矿石组成第49-50页
        4.3.3 矿石结构构造第50-51页
        4.3.4 金属矿物生成顺序第51-52页
    4.4 围岩蚀变特征第52页
    4.5 成岩、成矿时代第52-53页
第5章 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第53-59页
    5.1 区域成矿带的划分第53-54页
        5.1.1 印支期与中酸性斑岩有关的铜多金属矿成矿带第53-54页
        5.1.2 燕山晚期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钼多金属矿成矿带第54页
        5.1.3 喜马拉雅期与富碱斑岩有关的金铜成矿带第54页
    5.2 矿床成矿条件第54-55页
        5.2.1 岩浆因素第55页
        5.2.2 构造因素第55页
        5.2.3 岩性因素—围岩第55页
    5.3 矿床矿化特征及成矿机制第55-57页
        5.3.1 矿床矿化特征第55-56页
        5.3.2 矿床形成机制第56-57页
    5.4 找矿标志第57页
    5.5 局部找矿模型第57-59页
第6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页
    6.2 存在问题第59-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65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2478790,这篇论文共65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9.5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2.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