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探究--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为背景

教育职业服务功能论文 职业存在模型论文 能力系统观论文 职业导向教育论文 阶段教学论文 专业教学组织
论文详情
教育职业服务功能指教育活动对个人职业存在与发展,对社会“人才——职业”间结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此类功能的实现既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创造的教育成果的支持,也受到来自社会用人需求、学习者职业意愿、同业者间竞争等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它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涉及教育系统、经济系统和个人心理的综合问题,对其实现模式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教育学的视野之下,而应在跨领域的多方面视角下展开。本文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系统论、演化博弈论、演化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引入了系统演化分析的研究手段,以对职业存在及发展模式研究为起点,对教育职业服务功能实现模式研究为核心,对学校教学管理方式改革研究为落脚点,逐步展开,对教育之于职业的影响性问题进行了作用机制和演化趋势层面的剖析。教育职业服务功能问题的主导一方不是教育行为而是职业状态,我们的关注重点应是职业需要教育为它做什么,教育能够为职业做什么的问题。本文以职业研究为起点,提出了揭示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体现职业存在基本特征的“职业存在的功能、需求、收益间交易模型”,就职业与个人能力、个体需要、社会环境等因素间的关系,职业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规律,人与人之间的职业竞争状态对个人职业存在和发展的影响性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分析。本文以“职业存在模型”为分析框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时代特征,通过分析教育活动对个体功能特征、个人需求特征、外职业环境特征、职业演化与发展规律等职业存在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对教育职业服务功能的实现模式及其有限性特征进行了说明。并立足现实,就如何更好地达成教育职业服务功能的理想目标,即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结构,最大限度保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益,进行了可行性路径分析,为教育者的策略选择提出了务实的建议。在实践层面,本文对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教育在职业服务方面应如何进行功能分配与教学设计提出了设想;对具有鲜明职业服务导向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出了以“分步决策、阶段教学”为特征的专业教学组织形式和“分层管理、动态协调”为特征的专业设置管理方式的改革建议;并对与“阶段教学”相适应的课程组织方式、师资配置结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以期能够在务实可行的基础上,促进教育职业服务功能实现的最优化。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第12-28页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教育困境第12-16页
        1.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第13-14页
        1.1.2 人才培养质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第14页
        1.1.3 人才供应与社会需求结构间差距过大第14-15页
        1.1.4 新时代的读书无用论第15-16页
    1.2 开展教育职业服务功能研究的意义第16-20页
        1.2.1 理论意义第16-19页
        1.2.2 实践意义第19-20页
    1.3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第20-24页
        1.3.1 相关文献综述第21-23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24-28页
        1.4.1 以职业研究为基础第25页
        1.4.2 以对教育职业服务功能实现模式的研究为核心第25页
        1.4.3 以对学校教学及管理方式的改革研究为落脚点第25-26页
        1.4.4 本文的框架体系和主要创新点第26-28页
第二章 职业存在模式及其发展规律第28-49页
    2.1 职业存在的基本模式第28-37页
        2.1.1 社会子系统的功能存在性第28-31页
        2.1.2 以职业交易为基础的职业存在模式第31-37页
    2.2 职业的演化、竞争与发展规律第37-47页
        2.2.1 职业演化模式第38-40页
        2.2.2 职业竞争模式第40-44页
        2.2.3 职业发展模式第44-47页
    本章结语第47-49页
第三章 教育在职业存在与发展中的作用第49-78页
    3.1 教育对从业者个人的影响第49-56页
        3.1.1 教育培养了个人能力第49-53页
        3.1.2 教育丰富了个体资源第53页
        3.1.3 教育引导了个体需求第53-55页
        3.1.4 教育指导个人理解职业存在与发展规律第55-56页
    3.2 教育对社会职业环境的影响第56-62页
        3.2.1 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影响第56-59页
        3.2.2 教育对职业收益的影响第59-61页
        3.2.3 教育对职业平台的影响第61-62页
    3.3 教育对职业演化与发展的影响第62-72页
        3.3.1 教育筛选功能限定了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第62-69页
        3.3.2 教育标签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第69-72页
    3.4 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第72-77页
        3.4.1 教育的育人功能与衍生功能第72-73页
        3.4.2 教育的直接与间接职业服务功能第73-74页
        3.4.3 教育的主观与客观职业服务功能第74-75页
        3.4.4 教育的制度性职业服务功能第75-76页
        3.4.5 教育职业服务功能的有限性第76-77页
    本章结语第77-78页
第四章 教育职业服务功能的理想目标与现实选择第78-116页
    4.1 教育职业服务功能的理想目标第78-81页
        4.1.1 教育要帮助学生获得满意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第78-79页
        4.1.2 教育要为社会提供结构合理的人才供给第79页
        4.1.3 实现职业服务层面的教育效益最大化第79-80页
        4.1.4 保证职业服务层面最大限度的教育公平第80-81页
    4.2 教育如何支持学生的职业存在和发展第81-91页
        4.2.1 教育如何支持学生成功就业第81-85页
        4.2.2 教育如何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第85-88页
        4.2.3 教育如何让学生获得满意的职业存在状态第88-91页
    4.3 教育如何有效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第91-100页
        4.3.1 教育对社会人才层次结构的影响第91-94页
        4.3.2 教育对社会人才专业结构的影响第94-98页
        4.3.3 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与前瞻性第98-100页
    4.4 教育如何实现职业服务功能的效益最大化第100-107页
        4.4.1 教育的职业服务价值具有社会公益和个人投资双重属性第100-103页
        4.4.2 对教育职业服务功能效益的评价第103-104页
        4.4.3 个人教育投资的理性选择第104-105页
        4.4.4 发展性视野下的教育效益第105-106页
        4.4.5 实现教育职业服务效益最大化的现实选择第106-107页
    4.5 教育如何在实现职业服务功能时保证教育公平第107-114页
        4.5.1 教育职业服务功能与教育公平间的不可调和性第107-109页
        4.5.2 职业导向教育中制度设计的公平性第109-114页
    本章结语第114-116页
第五章 不同教育层次的职业服务功能第116-136页
    5.1 基础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第116-120页
        5.1.1 职业服务性不应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导向第116-117页
        5.1.2 基础教育应发挥间接职业服务功能第117-118页
        5.1.3 现存的主要问题第118-120页
    5.2 中职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第120-122页
        5.2.1 以教育竞争视角审视中职教育第120-121页
        5.2.2 中职教育的合理性定位第121-122页
        5.2.3 现存的主要问题第122页
    5.3 高职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第122-125页
        5.3.1 高等教育专科和本科层次划分的意义第122-123页
        5.3.2 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第123-124页
        5.3.3 现存的主要问题第124-125页
    5.4 本科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第125-128页
        5.4.1 本科教育的功能定位第125-127页
        5.4.2 本科教育需达成的职业服务功能第127-128页
        5.4.3 现存的主要问题第128页
    5.5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第128-134页
        5.5.1 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第129-131页
        5.5.2 硕士教育需达成的职业服务功能第131-132页
        5.5.3 现存的主要问题第132-134页
    本章结语第134-136页
第六章 职业服务导向的专业分置教育及教学组织形式第136-155页
    6.1 专业分置教育的职业服务困境第136-140页
        6.1.1 学生专业对口就业困难第136-137页
        6.1.2 长周期专业教学风险过高第137-138页
        6.1.3 专业设置结构无法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第138-139页
        6.1.4 专业管理缺乏对社会的动态适应性第139-140页
    6.2 专业分置教育的意义第140-142页
        6.2.1 知识积累与专业分化的必然结果第140-141页
        6.2.2 获取职业竞争优势的必须要求第141-142页
        6.2.3 现有教育资源积累下的现实选择第142页
    6.3 促进职业服务功能提升的专业分置教育改革第142-149页
        6.3.1 专业周期风险的规避第142-143页
        6.3.2 专业选择权的合理分配第143-146页
        6.3.3 专业设置风险的规避第146-148页
        6.3.4 教育目标确立与质量保证第148-149页
    6.4 “分步决策、阶段教学”的专业教学组织形式第149-153页
        6.4.1 通识知识与通用素质培养阶段第149-150页
        6.4.2 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阶段第150-151页
        6.4.3 岗位针对性职业能力培养阶段第151-153页
        6.4.4 专长能力发展支持阶段第153页
    本章结语第153-155页
第七章 各教学阶段的适应性课程组织方式第155-176页
    7.1 课程组织中的现实问题与改革思路第155-159页
        7.1.1 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发展规律第155-157页
        7.1.2 课程模式选择要利于能力生成第157-158页
        7.1.3 教学内容安排要符合实际需要第158-159页
    7.2 通识素质教学阶段的课程组织第159-165页
        7.2.1 如何理解通识素质教育的内涵第159-160页
        7.2.2 该阶段课程组织的教育内容选择第160-161页
        7.2.3 适应性课程模式第161-165页
    7.3 专业基础教学阶段的课程组织第165-167页
        7.3.1 该阶段课程组织的基本思路第165-166页
        7.3.2 适应性课程模式第166-167页
    7.4 职业能力教学阶段的课程组织第167-171页
        7.4.1 岗位针对性能力教学的课程组织思路第168-169页
        7.4.2 适应性课程模式第169-171页
    7.5 专长发展支持阶段的课程组织第171-174页
        7.5.1 该阶段教学的主要任务与内容安排第171-172页
        7.5.2 适应性课程模式第172-174页
    本章结语第174-176页
第八章 “阶段教学”相适应的师资结构与师资队伍建设第176-190页
    8.1 与“阶段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师资队伍结构第176-184页
        8.1.1 承担课程体系设计工作的教师第176-177页
        8.1.2 通识素质教学阶段的教师第177-179页
        8.1.3 专业基础教学阶段的教师第179-180页
        8.1.4 职业能力教学阶段的教师第180-182页
        8.1.5 专长发展支持阶段的教师第182-184页
    8.2 三支关键性教师队伍第184-185页
        8.2.1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第184-185页
        8.2.2 基础课教师队伍第185页
        8.2.3 兼职教师队伍第185页
    8.3 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第185-189页
        8.3.1 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发展的间断性第186页
        8.3.2 对师资管理和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些想法第186-189页
    本章结语第189-190页
总结与展望第190-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20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02-203页
致谢第203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38392,这篇论文共203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60.9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01.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