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类病变突变体的生理及遗传分析

大豆论文 类病变论文 活性氧论文 遗传分析论文
论文详情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抵御病原菌的侵染,植物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复杂的防御机制,其中最为有效的是过敏性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HR),即在受病原菌侵染时,受侵染处及其周围的细胞快速凋亡,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坏死斑来抑制病原菌的进一步扩散,称为过敏性反应。而在没有病原菌侵染或明显损伤、逆境胁迫时,一些植物能自发形成坏死斑,症状与受病原菌侵染后形成的坏死斑非常相似,被称为类病变突变体。类病斑的形成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如程序性细胞死亡、植物正常代谢途径失调如鞘脂类物质、叶绿素代谢失调等都可生成类病斑。另外,很大一部分类病变突变体中类病斑的形成与细胞中活性氧的积累有关。活性氧是一类具有较高化学活性的氧代谢物,主要有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羟基自由基(OH-)。低浓度的活性氧能引起植物的防御反应,而高浓度的活性氧则能引起植物细胞的死亡。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机制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非酶促抗氧化物主要有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维生素E、类黄酮类等,而参与活性氧清除机制的酶类主要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等。本实验对用γ射线诱变“菏豆12”获得的一个大豆类病变突变体进行了生理和遗传的初步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该突变体在真叶展开后开始整株黄化,首先在真叶上出现黄褐色斑,并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突变体较野生型明显矮小瘦弱,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均明显低于野生型。2Trypan Blue染色结果表明病斑处细胞死亡,同时半定量RT-PCR结果表明PR1、PR4、PR10等病程相关基因在突变体中的表达量上调,PR2、PR6基因表达下调,另外PDF1.2基因表达下调,表明突变体中系统获得性免疫机制已全面启动。3在突变体中尤其是在病斑形成处,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MDA含量增加,DAB染色结果表明病斑处H2O2沉积。测定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发现,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有提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反而降低,半定量RT-PCR也发现CSD1、CSD2、FSD基因表达下调。超氧化物歧化酶可催化O2-发生歧化反应生成O2和H2O2,生成的H2O2可被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继续分解,因此推测突变体内活性氧代谢失控可能是细胞死亡的原因。4遗传分析表明,大豆类病变突变体为隐性纯合突变体。用突变体与Willams82杂交获得的F2代群体作为初定位群体,对相关基因的定位工作正在进行中。5卤代甲烷可破坏臭氧层,在高等植物中主要是在甲基转移酶的酶促反应下产生。用基因枪法将卤代甲烷甲基转移酶基因(AtMCT)过量表达载体转入大豆,对植物防止线虫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23页
    1 植物免疫机制第10-11页
        1.1 植物超敏反应第10页
        1.2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第10-11页
    2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研究进展第11-20页
        2.1 各种常见的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第11-14页
            2.1.1 拟南芥 lsd 和 acd 突变体第12页
            2.1.2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第12-13页
            2.1.3 大麦 mlo 突变体第13页
            2.1.4 玉米 les 及 lls 突变体第13页
            2.1.5 大豆 dlm 突变体第13-14页
        2.2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发生机制第14-19页
            2.2.1 由于 PCD 失控造成的病变第14-16页
            2.2.2 由于正常代谢途径失调造成的病变第16页
            2.2.3 活性氧中间产物在坏死中的作用第16-19页
        2.3 外界环境的影响第19页
        2.4 植物激素的作用第19-20页
    3 卤代甲烷转移酶研究进展第20-23页
        3.1 卤代甲烷(CH3X)对环境的影响第20-21页
        3.2 卤代甲烷(CH3X)的生物发生机制第21页
        3.3 克隆获得卤代甲烷甲基转移酶基因第21-23页
第二部分 实验论文第23-50页
    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3-25页
        1.1 实验材料第23页
        1.2 试剂第23-25页
        1.3 主要仪器设备第25页
        1.4 所用软件第25页
    2 实验方法第25-32页
        2.1 基本分子实验第25-29页
        2.2 基本生理实验第29-31页
        2.3 基因枪法转化大豆胚尖第31-32页
    3 实验结果第32-50页
        3.1 大豆类病变突变体生理及遗传分析第32-44页
            3.1.1 类病变突变体生理分析第33-43页
            3.1.2 遗传分析第43页
            3.1.3 讨论第43-44页
            3.1.4 后续工作第44页
        3.2 AtMCT 基因过量表达载体转化大豆第44-50页
            3.2.1 获得 AtMCT 基因过量表达载体转化大豆第45页
            3.2.2 AtMCT 基因过量表达载体转化大豆的分子鉴定第45-47页
            3.2.3 小结第47页
            3.2.4 后续工作第47-50页
附录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购买
论文编号ABS548299,这篇论文共57页
会员购买按0.30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7.1
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更优惠充值送钱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8.5
只需这篇论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相关论文

点击收藏 | 在线购卡 | 站内搜索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艾博士论文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申明:本文摘要目录由会员***投稿,艾博士论文编辑,如作者需要删除论文目录请通过QQ告知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